避實擊虛:中國鎖定「歐亞大陸第三斷層帶」

湯名暉 2022年12月20日 07:00:00
拜登政府任內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時有雜音,習近平訪問之舉有著趁虛而入的意涵。(美聯社)

拜登政府任內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時有雜音,習近平訪問之舉有著趁虛而入的意涵。(美聯社)

今年11月的G20峰會結束後,習近平的「出關外交」持續照表操課,12月初迅速論斷「白紙革命」和防疫政策,便持續中共二十大三連後的一系列出訪行程。位處印度洋與亞丁灣上的沙烏地阿拉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鎮,攸關印度洋權力的權力體系,是中國持續嘗試爭取的衢地,其重要性不亞於中亞地區。

 

由於拜登政府任內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時有雜音,習近平訪問之舉有著趁虛而入的意涵,藉由鞏固與沙烏地的關係,不只是確保中國當前經濟發展所需的能源需要,更是從地緣戰略的格局,鞏固中國從阿拉伯半島至東非的印度洋沿岸地緣影響力。中國位於東非的吉布地已有軍事基地,本次訪問更與沙烏地更進一步探討紅海基地事宜,此舉若成將能有效挾扼北約各國與印太國家出入地中海的咽喉。

 

美中同時瞄準歐亞大陸邊緣地帶

 

美中兩強在印太地區呈現西向東的競逐,不只爭奪阿拉伯或非洲的零星片隅,或是基於國家發展對於經濟和能源的需求,更是與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提出的「邊緣地帶理論」(Rimland theory)的論述有著高度重合。該學說認為,美國不能僅依靠以海洋隔絕敵人的策略,掌握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是遏止心臟地帶擴展陸權的關鍵,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包括亞洲季風區和阿拉伯地區,這正是今日美中兩強競逐印太戰略的爭議地帶。

 

對於美國而言,最重要的是避免其他強權掌握季風亞洲到中東的邊緣地帶,並確保英美的航運與海洋路線,以確保邊緣地帶不會有其他強權侵入。然而,隨著中國的「一帶一路」由季風亞洲的邊緣地帶擴張到非洲東岸,一部分的擴展斯皮克曼的地緣政治論述,在經濟活動與生產模式的詮釋循環推進下,邊緣地帶的文化與地理範疇包括整個面對印度洋的東非地區。

 

第三斷層帶改寫歐亞非地緣格局

 

依照權威學者吳玉山的論述,歐亞大陸存在東西兩線斷層帶,東側為朝鮮半島至台海地區,西側為歐盟與俄羅斯的邊界,隨著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擴展,歐亞非大陸上的地緣政治第三斷層帶也逐漸浮現。第三斷層帶基於前述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論述,並且延伸至東非地區,改寫非洲在全球地緣的孤絕狀態,文化上更延續杭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的觀點,中華文化的儒家文化圈正與中東和非洲的伊斯蘭文化圈發生連結,文化與地緣之間的視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正在形塑「歐亞非世界島」的權力新格局。

 

第三斷層帶的出現,更是美國的AUKUS與中國「一帶一路」辯證下的地緣政治產物,同時也是中華文化與不列顛文化的全球對峙。中國地緣先天的劣勢得同時面對海陸環境,中東與阿拉伯地區成為確保「一帶一路」最關鍵的拼圖。從21世紀初的亞丁灣護航行動開展以來,便不只是著眼能源問題,時至今日積累的成果,更是中國未來五年能否實現「全球發展倡議」和「總體安全觀」的關鍵,作為「中國對阿拉伯世界規模最大的外交行動」的高度並不為過。

 

中國的銳實力從經濟擴及軍事

 

習近平於12月的沙烏地訪問行程,在烏俄戰爭與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以經濟和能源為誘因,成功招開「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和「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與18位阿拉伯國家領導人舉行雙邊會談,並且和沙烏地簽署《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協議》,商議人民幣結算能源交易、核武基礎科技和紅海軍事基地等影響地區權力平衡的議題。

 

中國於短期之內雖不至翻轉美國和沙烏地既有的安全關係,但是中國自2017年以來便是沙烏地最大貿易夥伴,如今加碼擅長的基礎建設領域,成功簽署34項投資協議,其勢力將進入綠能、資訊、交通和建築等領域。中國針對美國在中東缺乏的國際發展項目下手,同時提供沙烏地政權穩所需的政治紅利,中長期而言將成為穿透政經軍設各層面的銳實力。

 

東非的中國勢力已盤根錯節

 

美國雖已睽違8年的「美非峰會」回應中國在印度洋邊緣地帶的作為,同時照會49個非洲國家元首,並釋放非洲聯盟加入G20和擔任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利多。但是中國在非洲十餘年來深耕基礎建設,並且以金融體系捆綁當地的經濟結構,同時作為「債務陷阱」的設計者和「金德柏格陷阱」的公共財提供者的二元關係,將近1100億美元的投資和每年近290億美元的進口,讓中國成為非洲賽局最大的莊家,美國550億元的援助顯得相形見拙。

 

安全議題方面,中國在東非有吉布地作為介入印度洋的基礎,同時在籌建西非的赤道幾內亞的基地,甚至考慮過肯亞和坦尚尼亞設點的可能,一舉涵蓋東非印度洋沿岸。另一方面,化整為零的海外警察站與東非各國的軍警訓練機制已逐漸取代西方國家的系統,作為「總體安全觀」落實的一部分,甚至能見到中國各省的公安認領個別國家警務系統運作,2018年已見中國鐵道警察進駐衣索比亞的鐵路部門。

 

美中兩國在非洲和中東的政經資源投入逐漸拉開之際,美國仍保有航空母艦戰鬥群和波斯灣軍事力量的優勢,但是要同時面對中國的正攻和伊朗的牽制,僅依靠軍事力量作為基礎將缺乏中長期優勢。台灣應思考如何成為美國競逐邊緣地帶的助力,從台灣同樣擅長的基礎建設為台灣擴大印太戰略的空間,或將成為半導體產業以外加深美國關係的可能性。擴大地緣政治思考的可能性,介入歐亞大陸第三斷層帶亦為轉移台海壓力的平衡途徑。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