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台灣應邁入基因編輯精準育種時代

孫銘宗 2022年12月25日 00:00:00
目前有多個國家將基因編輯與傳統育種法的安全性視為相同。(美聯社)

目前有多個國家將基因編輯與傳統育種法的安全性視為相同。(美聯社)

近年來,全球疫情、區域衝突、氣候變遷等因素,使世界糧食供應系統變得更脆弱,科學家們無不想發設法尋求突破困境,新興精準育種技術的基因編輯,即為可能的辦法之一。基因編輯技術能改善作物的品質,具解決糧食生產、環境挑戰的潛力,例如:基因編輯後的作物品種不但產量更高、營養效益更好、對害蟲和疾病耐受性更高,甚至可以減少化學物質(如化學肥料、農藥等)的使用。然而,台灣因尚未制定法規規範基因編輯食品,所以不僅國內無法發展相關技術,亦使精準育種在我國的發展面臨窘境。

 

基因編輯有別於基改 安全性相當於一般傳統育種

 

社會大眾普遍會將「基因編輯」與「基因改造」混淆,兩者雖然都是利用分子生物技術開發,但基因改造產品帶有外源基因,而不含外源基因的基因編輯產品已被多數國家視為「非基改」產品。

 

從安全性層面來看,在皆不帶入外源基因與結果相當的情況下,多個國家將基因編輯與傳統育種法的安全性視為相當。過去對基因技術的應用相對保守的國家,也逐漸以科學為原則重新審視基因編輯技術,並承認該技術之安全性,例如:日本將基因編輯技術視為國家戰略政策之一,並已有3個基因編輯產品上市;歐洲執委會今年的政策公眾諮詢中強調,新基因體技術(NGTs)將利於歐洲綠色政綱及永續農業政策;英國環境食品與鄉村事務部(Defra)表示科學已證實基因編輯與傳統育種劃上等號,故針對基因編輯食品不需要進行額外產品標示。

 

各國已有基因編輯產品上市 台灣應盡速與國際接軌以加速農業升級

 

從2012年開始,國際上已有基因編輯之產品陸續上市,如提升光合作用效率以提升產量的玉米和黃豆。近年更是出現聲稱能促進健康與適應氣候變遷的基因編輯作物,如日本研發的能降血壓與緩和情緒緊張的高 GABA 番茄、以色列研發的具8倍維生素C的萵苣、英國研發的維生素D含量提升至幾乎等同於兩顆蛋或一份鮭魚的番茄等。氣候調適方面,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加拿大今年育種出耐鹽水稻,百事可樂也發現新的燕麥基因序列具有抗旱、減少用水等特性。

 

然而,在全球許多重要進出口國皆受益於此新興農業技術時,台灣至今仍缺乏相關法令及規範,使國內有關基因編輯技術的農業創新未能跟上國際腳步,可能喪失目前農業科技的優勢地位。

 

基因編輯技術利於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氣候調適、達到淨零碳排及農業永續等目標,因此已成為衡量國家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針對基因編輯技術的精準育種,台灣應建立以科學為基礎的授權機制,確保與國際接軌並避免國內流失農業科技相關研究量能。

 

※作者為食品安全促進協會秘書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