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在德軍控制下遊街的法國戰俘(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1939年時,法國與德國之間的潛在差異很明顯:法國有4,000萬居民,而德國人口為8,100萬;法國有1,150萬名受僱員工,而德國則有2,150萬名;法國有550萬名工業工人,德國則為1,400萬名;法國鋼鐵生產量為每年700至800萬噸,而德國則為1,400萬噸。
1938年,法國有42,000名工人,每週工作168萬小時(平均每人每週40小時);而德國有12萬名工人,則是每週工作690萬小時(平均每人每週57.5小時)。法國軍事史學家傑哈爾德.聖馬丁(Gérard Saint-Martin)評道:「這些數字解釋了為何兩年後,納粹德國空軍無所不在的部分原因。」
這些數字也可以說明,為何1918年的法國,唯有借助英國、義大利和美國的力量,才能擊敗德國。在法、英、美、蘇共同努力下,歷經幾年的流血奮戰,最後於1945年擊敗了第三帝國。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喪失了140萬名士兵,損失跟德國相當(195萬名士兵喪生),然而,當時德國人口已經是法國的兩倍。而當1940年5月德軍進攻時,盟軍只有英國的十幾個師,以及比利時和荷蘭的小型軍隊能支援法國,法國軍隊不得不再一次以主力軍隊,試圖抵抗德軍的強力攻擊。
如果在1940年5月初,色當地區指揮將領向市長保羅.特羅勒(Paul Troller)建議:「不要沉睡在假象的安全,不要猶豫疏散民眾,因為這些民眾想到再幾天敵人很快就會來攻擊,心裡很害怕。」無奈當時負責防禦色當的夏爾.安齊熱(Charles Huntziger)將軍並不這樣認為。他的朋友──著名的鋼琴家阿爾弗雷德.科爾托(Alfred Cortot)在色當舉辦演奏會期間,這位指揮官在5月7日時,還向市長保證:「我不認為德軍會計畫在色當地區發動攻擊。」
德國在默茲河的突破,至今仍是一個微妙又有爭議的話題。大家太容易怪罪該地的法國部隊缺乏戰鬥力,忘記當時那批部隊極端薄弱,卻要迎戰德國最強大的部隊。從烏鎮(Houx)到色當,隸屬於法國第9軍和第2軍的十幾個平庸步兵師,必須對抗德國A集團軍的7個裝甲師(1,775輛戰車),還有3個摩托化師以及三十幾個步兵師!法國在色當的B級第55步兵師,僅配備12門25公釐反戰車砲,而非預定的48門,這樣的軍隊卻得迎戰共裝備了799輛戰車的3個德國裝甲師震撼攻擊!
比利時史學家尚—克洛德.德萊(Jean-Claude Delhez)對於法國第55步兵師,陷入德國步兵部隊襲擊一事有確切描述。1940年5月13日下午5點30分,不幸的法國B級第55步兵師,面對「大德意志」(Grossdeutschland)步兵團(按:1942年後改制為裝甲擲彈兵師),和3個裝甲師步兵強勢壓境。不過,德國人嘗試用充氣橡皮艇強渡默茲河,最後並未成功。
儘管德國空軍在空中猛烈轟炸,但法國第55步兵師仍勇敢抵抗。德軍必須用火砲射擊和戰車,來消滅未被空軍擊毀的堡壘。德國步兵接著用火焰噴射器和手榴彈才壓制法軍,法國的防禦士兵不是死亡就是被俘虜。傍晚,德國人控制了俯瞰色當的高地,並占領馬爾菲森林(Bois de Marfée)。
正如法國歷史學家皮耶.米克爾(Pierre Miquel)確切指出,由亨利—尚.拉方丹(Henri-Jean Lafontaine)將軍所率領的第55步兵師,其部署之地正是默茲河前線最脆弱的部分:
在默茲河岸後方不遠處,已經建造一條防線。在塔洛納區(Thalonne)有兩個大型碉堡,看得出來混凝土才剛灌好,沒有金屬皮包覆。反戰車砲和機關槍都尚未設置完成。一些小型的混凝土結構,勾勒出這條防線:這些碉堡無法抵抗炸彈襲擊。由於壕溝不足,士兵挖掘壕溝,深度約50至70公分……第147步兵團中,僅有一個連配備完整的反戰車武器。其餘則僅配備1門或2門的25公釐火砲,由才剛抵達駐地的砲兵操作。這些火砲也沒有掩蓋遮蔽。第147步兵團的士兵,在混凝土剛澆灌完成的碉堡上,用土袋遮蔽射擊口。整體軍隊前線的反戰車砲數量嚴重不足,重型火砲的火力無法密集到足以掩護該地區。
時任法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的皮耶.泰丁哲(Pierre Taittinger),在1940年3月視察第2軍駐防地時,曾擔憂防禦不足。安齊熱僅帶領B級的2個師駐防,薄弱的部署令泰丁哲不安,同時,他對於默茲河防禦工事的有效作用也表示懷疑。
然而,這些提醒卻遭安齊熱強烈批評,他表示除了防空裝備之外,對自己的部署非常滿意。後來,空襲警報聲鳴響,斯圖卡俯衝轟炸機(Stukas)輪番上陣,鋼筋混凝土遮蔽所被破壞,電話線斷了、火砲瞭望臺被摧毀,第55步兵師無法發射火砲,前線士兵驚恐失措,阻礙了後備部隊行動。
在色當附近的棟什里(Donchery),德國第2裝甲師無法按原定計畫渡過默茲河。第55步兵師將砲火集中該區,擊退德國進攻。法軍雖然飽受德國戰車火砲和88公釐防空砲轟擊,仍有效阻礙德軍的渡河行動。最後,德軍第1裝甲師成功挺進在色當前方的格萊爾(Glaire),威脅到棟什里法國英勇守軍的後方。
德國第10裝甲師在瓦德蘭庫爾(Wadelincourt)建造了灘頭堡,但在巴澤耶(Bazeille)到蓬莫日(Pont-Maugis)之間遇挫。實際上,建在默茲河沿岸的法國碉堡並未受到破壞,雷米利(Rémilly)地區的大砲仍架設在德國過境區。但是,德國第1裝甲師的行動,很快解除了前面2個裝甲師面對的僵持局面。在哥利耶(Gaulier)高地,由於法國防禦要塞的砲火控制出入口,德國步兵兩度受阻。直到1門88公釐防空高射砲抵達現場,朝碉堡砲眼射擊才排除狀況。
就是在格萊爾和托爾西(Torcy)之間的哥利耶,離前線不到2公里,德國第1裝甲師將縱橫全場。
古德林決定在此啟動強力攻勢。德軍在北岸的兵力包括4個步兵營,總計2,400人;而法國部署在此重地的防守兵力僅300人。
該地域對攻擊者完全有利。從哥利耶的希望工廠(L’usine de l’Espérance)和俯瞰山谷的北岸高地,非常利於戰車和火砲直接瞄準南岸稀疏的目標開火,並支援第一階段的攻擊。
為了占領法國這個僅有300名防守兵力的陣地,2,400名德國士兵花了近3個小時。可憐的法國士兵,在絕望中使盡全力抵抗。德軍在色當駐地,利用煙霧模糊法軍視線,趁機暗中渡過默茲河,當時法國守軍已經被德軍大砲和轟炸機搞得筋疲力盡。最後,一些被俘的法國守軍遭德國侵略者當場殺害,他們因頑強抵抗而犧牲。名為羅蘭(Roland)的上校清楚說明:
第55師的成員年齡在29至35歲之間,
大部分是來自法國中部的農民,
不是很靈活積極,但謹守紀律。
第147要塞步兵團(RIF)的成員,
則是一些亞爾丁邊界的居民,
年齡在23至36歲之間,
來自梅濟耶爾(Mézières)的一個現役步兵團(第158要塞步兵團)。
指揮第55步兵師的是皮耶—保羅—查爾斯.格朗薩德(Pierre-Paul-Charles Grandsard)將軍,當時德軍1,500架飛機和3個裝甲師令他相當震撼,那年他58歲,是一位勇敢的軍人,受到大家的愛戴,儘管裝備極度貧乏,他仍試圖改善自己部隊的防禦系統。
有人聲稱第55步兵師遇到德軍進攻會逃之夭夭,此話大錯特錯!就算有些人面對德軍大規模猛烈進攻不免退卻,但絕大多數部隊還是奮勇戰鬥,哪怕軍隊數量比敵軍少,武器裝備也不足:12門25公釐反戰車砲,對抗799輛德國戰車!
(下篇請點這裡)
歷史學家兼作家,著作超過140部(包括歷史文獻、傳記、文學、靈修等)。他是法國後備軍人中校,也是尚─穆蘭學院(l'Institut Jean-Moulin)成員,曾榮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獎和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位。
當今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優秀的專家之一。近期著作為《抵抗希特勒的基督徒》(Ces chrétiens qui ont résisté à Hitler)。
美食(飯店餐飲、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飯店住房、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點、咖啡廳、早午餐)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餐飲集團、餐廳、餐酒館)、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