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在日本情報議題上同樣著力甚多。(日本自衛隊推特)
日本前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日前訪台,並出席前衛出版《政治家中山泰秀》繁體中文版新書記者會,他強調台美日三方應該在太空、網路、電磁波等領域加強合作,當不少台灣論者關注中山泰秀對於日本外交、國防議題的主張時,卻少有人知道中山泰秀在日本情報議題上同樣著力甚多。
中山泰秀在擔任外務副大臣期間於2015年隨同安倍首相訪問中東,遭遇到IS恐怖組織綁架日本人的突發危機,他受命作為當地對策本部長前往約旦處理人質危機,雖然最後是以人質遇害的不幸結局收場,但是在交涉過程當中,中山泰秀痛切的感受到情報的重要性,尤其是「賭上性命的情報,靠打人情牌是無法獲得的」。
因此在事件善後告一段落之後,中山泰秀返回日本更積極的投入情報事務政策的討論、並且深化跟駐日各國使館的情報駐在官交流,他在《政治家中山泰秀》書中自述「身為一個政治家,我擁有外交及防衛的層(layer),現在又增加了情報層」。
其實不只是中山泰秀,日本政壇上有不少日本政治家都積極參與情報事務政策的討論,筆者之前曾在《六都春秋》投書<河野太郎能給日本情報變革帶來新的動力嗎?>,簡述身為日本政壇重量級人物,有望問鼎首相大位的河野太郎長期參與情報事務政策的歷程,甚至跟其他不同黨的國會議員提出設置對外情報機構的跨黨派政策建言。
除了中山泰秀、河野太郎之外,尚有已故的前首相安倍晉三、前眾議院議長町村信孝等人也在生前深為關注日本情報體制的改革,倡議相關法案及設置專門對外情報機構。
對於有心於安保議題的日本政治人物來說,長年欠缺一個專門對外情報機構始終是安保上的缺憾,也因此更為積極的推動相關議題的討論,並且以自身在政壇的位置努力推動相關政治議程,儘管受制於日本情報界的省廳本位主義、主流民意的疑慮等既有障礙而道阻且長,卻仍然讓人看到這些有心者的努力、眼界及格局。
事實上不只是日本,在美國、韓國等其他國家政界對於情報事務政策的討論,也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成熟度,甚至可以作為當局改革情報體制的參考。
過往或許有人認為政界人士只知道利用國安議題炒話題吸引輿論的目光,無意在國防、情報事務等較艱澀的政策議題上認真耕耘,這個看法不能說錯,的確存在這種現象。
但是從前述國家的情況看來,政治人物關心情報事務並非完全是負面的,相反的,只要政治人物肯積極耕耘、充實相關知識,對於情報事務政策其實是可以產生正面作用,甚至可以作為情報界跟公眾之間的橋樑,促進情報事務政策的溝通,此外,這些政界的倡議者可以說服其他不甚清楚情報事務重要性的政壇同僚了解情報事務的重要性,而給予情報界必要的支持或改革推力。
回過頭來看台灣政界,遺憾的是相較於前述國家,台灣政界對於情報事務政策的討論仍未開展,對於情報界僅只於針對情報界被外界得知的問題,如情報工作出現狀況、僵化的徵才標準、人員訓練的不當、轉型正義等等情事,進行質詢、召開記者會較為表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監督,卻缺乏對今日台灣情報界的問題作通盤的檢視。
造成這樣的情況,不僅是因為台灣政界注重炒短線的通病,也在於下列因素的影響:
一、過往台灣各界對於情報事務的不了解,造成情報事務的重要性始終不為台灣公眾及政界所重視。
二、情報事務是較國防事務更為冷僻的政策議題,讓不少政界人士基於政治考量不大願意花時間在這方面議題進耕耘。
三、台灣情報界封閉而欠缺對外開放性的狀態,讓台灣公眾及政界不容易認知今日台灣情報界的問題。
如果相較於近日為人所關注的民進黨立委候選人吳怡農對於今日國防事務政策的討論、倡議,跟國防政策同樣重要卻較少人關注的情報事務政策,顯然仍待台灣政界的有心者去認知並耕耘。
要如何讓政治人物更積極的關注情報事務政策,筆者不揣冒昧提出若干看法作為拋磚引玉。
首先是推動立法院設置「情報監督委員會」,在強化對於情報界的監督機制之外,也讓國會議員有適當的位置深化、了解情報事務政策,並了解如何給予適合的監督及政策建言,在十餘年前未能成事的立法院設置「情報監督委員會」的討論,今日應該重新啟動。
其二是應該在立法院法制局、政黨智庫、朝野黨團國會助理等政策研究輔助系統方面,鼓勵相關人士積極投入情報事務政策之研究,作為政界人物耕耘相關議題之助力。
其三是朝野政黨可以參考如日本政黨的作法,透過內部政策研討會鼓勵黨內政治人物理解情報事務的重要性、進而思考如何推動情報事務政策,如日本自民黨邀請前國家安全保障局長北村滋,在黨內安全保障調査會的學習會以情報事務為題發表演講,是一個值得參考的佳例。
隨著兩岸局勢日益嚴峻,國防事務議題開始成為政界所熱議的政策議題,筆者衷心的期盼,台灣政界能夠同時關注情報事務議題,並且引領情報事務議題的討論,在情報事務議題上,政治人物不應該是情報事務的局外人;正如前述日本政治家中山泰秀所說的「身為一個政治家,我擁有外交及防衛的層(layer),現在又增加了情報層」,這是所有關心台灣國家安全的台灣政治人物都應該深思、效法的榜樣。
※作者為情報體系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