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專欄:央行物價政策說服力降低的原因

蔡明芳 2022年12月28日 07:00:00
中央銀行若以為消費者物價漲幅不大,所有商品的物價漲幅就不明顯,其政策說服力恐將愈來愈低。(資料照片/攝影:蔣銀珊)

中央銀行若以為消費者物價漲幅不大,所有商品的物價漲幅就不明顯,其政策說服力恐將愈來愈低。(資料照片/攝影:蔣銀珊)

今年以來,如何控制通貨膨脹以避免物價持續上漲影響人民消費與經濟成長,應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共同難題,故美國、歐元區、英國與澳洲等主要國家央行均以持續升息來因應,甚至長期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的日本央行,也在本月20日允許日本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上限從0.25%調升至0.5%。

 

根據日本總務省公布的11月物價資料顯示,不計新鮮食品的核心物價指數為3.7 %,較其9月份3%與10月3.6%均較高,這可能是日本央行在本月宣布調高公債殖利率的原因之一。不同於日本,包含美國在內的許多升息國家之物價上漲情況,在近期已有呈現減緩的趨勢。

 

至於美國與台灣的物價則有下跌跡象,11月的美國物價指數年增率為7.1%,較10月份的7.7%為低,核心物價指數也由6.3%降低為6%。11月的台灣物價指數為2.35%,較10月份2.74%為低,核心物價指數(不含蔬果),則由2.97%降為2.86%,但是,這是否表示美國與台灣的物價上漲情況已逐漸緩和,仍有必要進一步觀察。

 

美國物價上漲速度減緩 但與通膨目標2%仍有極大差距

 

就美國而言,美國聯準會的升息幅度已由過去的三碼調幅縮減為二碼,但是,美國升息的趨勢並未改變,更重要的是,聯準會在本月15日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從3.75%至4.00%的區間上修為4.20%至4.50%的區間,換句話說,美國的升息速度減緩,但是,更高的目標利率也顯示升息的時間會拉的更長。再者,美國的物價指數年增率雖有緩降的趨勢,但是,11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仍高達7%的年增率,這與目前聯準會所設定的2%物價上漲率目標仍有不小的差距。

 

為此,包含克魯曼(Paul Krugman)與布蘭夏(Olivier Blanchard)等知名經濟學者都主張聯準會應該要將通膨目標調高至2%以上,這也顯示聯準會要藉由貨幣政策來讓通貨膨脹率目標回到2%並不容易。此外,由於美國物價自去年此時已有上漲的趨勢,故本月的物價上漲率趨緩,有部分原因也與去年的基期物價已上漲有很大的關係,若將近期物價上漲年增率趨緩簡化為通膨已逐漸緩和,則可能錯誤解讀數字背後的意義。

 

不含蔬果與能源的核心物價指數持續高於一般物價指數

 

就台灣而言,11月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較10月為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為百貨公司周年慶,但是,此一暫時性因素消除後,未來物價漲幅是否趨緩仍須進一步觀察,然而,較令人擔憂的是,不含蔬果與能源的核心物價指數已連續四個月高於消費者物價指數,且每月的核心物價指數年增率與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的差距還逐漸擴大,這顯示物價上漲的現象已不能像中央銀行楊金龍總裁過去將其簡化為僅是供給面問題。此外,扣除能源與蔬果後的物價上漲幅度高於消費者物價漲幅,凸顯了物價上漲已擴及其他消費財貨,這並非政府控制油價所可以抑制。

 

就主計總處依照購買頻度別觀察,「每月」至少購買1次者的物價上漲3.3%,「每季」至少購買1次者漲1.69%,「每季購買不到1次」者漲2.15%。由上述分類可知,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商品價格變動對消費者需求的影響必然較大,且該購買頻率下的物價上漲率也最高,雖然11月「每月」至少購買1次者的物價年增率已較10月份4.56%低,但是,仍較11月物價指數高出許多,這是政府在說明物價是否穩定時應該特別注意的。

 

最後,中央銀行常談論台灣的物價較其他國家的物價穩定,但是,從武漢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多數國人出國頻率可能三年不到一次,在此情況下,把國外物價與國內物價將毫無意義,對國人而言,大家關心的物價應是與過去的國內物價相比,消費者對於購買頻率高的物價變動更是有感,雞蛋價格的變化就是一例,因此,中央銀行在談論物價時不應以全概偏,誤以為消費者物價漲幅不大就認為所有商品的物價漲幅都不大,否則,央行的政策說服力將愈來愈低。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