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超徵不是超收 政府本不該普發現金

主筆室 2023年01月03日 07:02:00
只想「及時行樂」的政府與人民,要用什麼臉面對下一代的子孫?憑什麼談「要改善少子化」?(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只想「及時行樂」的政府與人民,要用什麼臉面對下一代的子孫?憑什麼談「要改善少子化」?(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民進黨跨派系的立委主張政府應將去年超徵的稅收用普發現金的方式「還稅於民」,得到熱烈的響應;他們所持的理由是,人民生活太苦悶了,應該發給他們一個「紅包」,讓民眾感到過去幾年台灣經濟發展的成果,千萬別等到選舉輸了,把錢留給國民黨花用。如果這個說法說得通,那當年發現金發得最凶,甚至想把自己名字印在給民眾紓困金支票上的川普是怎麼落選的?

 

台灣在去年預估「超徵」了4500億,主要的來源在於營利事業所得稅,光是前 11 月實徵淨額,營所稅就增加了3237億元。所謂的「超徵」,意思是政府前年在編製總預算時,低估了去年台灣的經濟景氣與企業獲利能力,所以短編了歲入的規模,並不是政府「超收」了民眾的稅金。「超徵」與「超收」是兩回事,但後者的說法強化民眾的相對剝奪感,恐怕也是這場「普發現金」風波的源頭。

 

「普發現金」人人都看得到、拿得到,看似是最公平的作法,但其實不然。

 

第一、政府最重要的功能是「分配」,如果將超徵的稅收用普發現金的方式發給每一個人,那就是抽掉政府「財富重分配」的職能。發現金的確會讓許多人一時爽快,但一個失去職能的政府,絕對無法讓人民爽快到明年此時的總統大選。就算以實質政治利害估算,這都不符合民進黨的利益。

 

第二、所有的經濟預測都評估,明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會比今年低,企業獲利能力會減少,民間通膨風險會加劇,在生活線以下的基層人民生活會更苦。政府的功能,當然是優先照顧這些高風險的中低收入戶、年輕人,以及內需產業。更何況,普發現金還有繼續拉高通膨的風險,當萬物齊漲,人民連溫飽都感到吃力,受苦的還是窮人。

 

第三、如果「超徵」要還財於民,那「短徵」要不要大舉加稅?政府好不容易有盈餘,這筆錢不拿去彌補虧損,不拿去充實基建,不拿去改善體質,所有人卻喊著「趕快拿來給我花用」,這就是典型的寅吃卯糧。有這種「及時行樂」的政府與人民,有什麼臉面面對下一代的子孫?憑什麼奢談「改善少子化」?

 

第四、蔡英文執政近七年發過兩次現金券,當時在面對在野黨「為何不發現金」的質疑時,執政黨從上到下,一致的說法是發現金會被民眾存起來不消費,無法產生經濟動能,效益太低。如果現在民進黨把超徵的稅金拿來發現金,無疑就是自打臉,想想看屆時在野黨會怎麼修理你?

 

必須說,蔡英文在國安會議後端出的「三面向、四部曲」,先是以1000億撥補勞健保的財務缺口,挹注台電,進行電價補貼,這是從源頭平抑物價;再以1000億啟動「韌性經濟方案」,減輕一般人食衣住行的壓力並協助有迫切需求的傳統產業,最後的1800億作為預留財源,以備不時之需,這才是一個相對負責任的作法。

 

問題的核心當然是何謂「韌性經濟方案」?你要怎麼補貼中低收入戶與高風險家庭?你要怎麼協助年輕人與中小企業?當補助的對象與方案越清晰,這筆超徵的稅收就不再只是一般人眼中的「閒錢」,政府所受到的責難與壓力也會隨之減少。這一切,其實取決於政府的執行力,蔡政府的行動力必須更快。

 

沒有一個民主國家的政府可以靠著發現金贏得選舉,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把錢用在刀口上?如何把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錢,補貼給真正需要的弱勢團體與中小企業?公平正義不只是一句口號,它同樣在考驗一個甫遭逢選舉大敗的執政黨所擁有的意志力。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