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迄今難謂成功 蔡政府時間不多了

張良任 2023年01月04日 07:00:00
就兩岸經貿關係而言,新南向的政策目標之一就是要擺脫對中國經貿的依賴,但數字顯示恐怕適得其反。(美聯社)

就兩岸經貿關係而言,新南向的政策目標之一就是要擺脫對中國經貿的依賴,但數字顯示恐怕適得其反。(美聯社)

2022年結束,2023伊始是時候來檢驗新南向政策的執行成效了。

 

2016年8月16日民進黨政府敲鑼打鼓推出新南向政策,迄今已經過了六年多,決策的層級高、投入的人力與經費不可謂不多。我們可以從幾個指標來檢驗它的成效到底如何。

 

由雙邊關係的角度來看,台灣跟新南向的18個國家都沒有邦交,想要安排外交或經貿部門一對一的進行雙邊經貿的會晤或談判都十分的困難,更不要說達成雙邊投資貿易合作協定(BIA)了。2013年7月及11月,在馬英九總統任內跟紐西蘭及新加坡達成了經貿合作的協議,印尼則同意進行可行性的研究,但此後雙邊投資協定或自由貿易協定即成絕響。經貿協議除了能夠促進雙邊的貿易與投資之外,糾紛處理的機制對沒有邦交的台灣而言更形重要。新南向政策列出的短中程目標之一就是「擴大雙邊協商及對話,加強經濟合作,並化解爭議和分歧。」這個目標顯然還沒有達成。

 

由多邊性質的地區經貿合作架構而言,迄今我們還是不得其門而入,其中包括東協加1(ASEAN+1),「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也沒有能夠納入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這些經濟架構有「三多ㄧ少」,即涵蓋的國家多、人口數多、經貿總額多,而關稅少。在台灣無法加入的情況下,台灣主要貿易競爭的對手如韓國、日本都在其中,享有自由貿易的紅利,對台灣自然不利。台灣短期內雖無法參加,但仍應列為未來積極努力的方向。

 

就經貿外交角度出發而言,台灣在18個國家都設有代表處,代表們在當地能夠跟外交部部長、次長見面?或到外交部去喝杯茶聊一聊?顯然不可能。這18個國家的外交部長或經濟部長有沒有來過台灣訪問?我們的外交部長、經濟部長有沒有到這18個國家去訪問過?去了能不能見到他們的外交或經濟部長?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

 

就兩岸經貿關係而言,新南向的政策目標之一就是要擺脫對中國大陸經貿的依賴,但數字顯示出適得其反,大陸市場占台灣出口的比重增加到42.3 %,過去幾年出口的依賴度不減反增;根據中國大陸海關的統計,台灣2021年對中國大陸貿易的順差高達1700億美元(按: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同年只有403億美元,對日本則是逆差269億美元)。這還是在民進黨政府極力限縮兩岸關係的來往及美國政府對中國大打貿易戰以及科技戰之下的結果。

 

台商到東南亞及其他新南向國家的投資確實增加不少,但這不是政府的因素,而是因為兩岸關係急速的惡化,美中大國政治的衝撞,大陸內部的疫情管控、封城、限電,勞工及政治因素等改變了營商的環境,迫使台商紛紛從中國大陸撤出,轉移到東南亞等國家,形成了新的產業聚落。

 

簡言之,不論從雙邊經貿的談判與合作,多邊經貿機制的加入,兩岸經貿的發展,外交與經貿高層官員的互訪等角度來檢驗,新南向政策迄今難謂成功。 蔡英文政府能否開低走高?看起來時間不多了!

 

※作者為前駐印尼特任大使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