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水雷、空中加油機與台灣的戰略性武器

紀永添 2017年05月02日 00:02:00
美國空軍的一架KC-10(道格拉斯DC-10的軍用型)空中加油機,正在為F-16戰鬥機加油。(翻攝自維基百科)

美國空軍的一架KC-10(道格拉斯DC-10的軍用型)空中加油機,正在為F-16戰鬥機加油。(翻攝自維基百科)

日前蔡英文總統宣誓潛艦國造計畫正式啟動,希望在十年內第一艘國造潛艦可以下水服役,同時國防部也將台灣的國防戰略從「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調整為更具積極性的「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以擴大防衛圈與主動攻擊的新戰術,來彌補台灣因缺乏核武等戰略性武器而難以達成「有效嚇阻」的問題。只是所謂的戰略性武器,也不一定就只侷限在核武或其它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上,若我們重新來思考戰略性武器的定義,也許會有不一樣的視角。

 

戰略性武器不需真正投入實戰

 

一般來說,能因某項武器而一舉改變戰爭全局的,那就可以稱之為戰略性武器,目前常被視為戰略性武器的有核彈、潛艦、長程戰略轟炸機、中長程地對地彈道飛彈等,而且這些戰略性武器的特點在於,有時並不需要真正投入實戰,只要生產部署,即會產生一定的政治效果,或影響區域的平衡,或對敵方產生政治壓力。

 

但其實進一步來分析,就會發現潛艦、長程戰略轟炸機,中長程地對地彈道飛彈在很多的時候,也會負擔戰術性的作戰任務,而之所以會成為戰略性武器,一方面在於這三者剛好就是核彈在水下、空中、陸基的三種投射載具,另一方在於這幾種武器在運用得當時,即使不配備核彈,仍然擁有極為強大的破壞力。

 

換句話說,這些武器屬於戰略性或是戰術性,很多時候取決本身的運用方式。所以一項武器的影響力與破壞力,完全取決於武器本身如何使用,用在什麼地方,只要能對敵方產生重大破壞,對敵方決策者產生嚇阻力,能影響戰爭全局,就是不折不扣的戰略性武器,當我們有了這樣的認知,再回過頭來檢視什麼是適合台灣防衛作戰的戰略性武器時,就有了完全不同的視角,或許可以提供我們全新的國防發展思維。

 

水雷可阻止敵方艦艇進入台灣海峽

 

在海軍所提出的未來造艦計劃中,有一項較不引人注意到的項目,就是計畫興建十多艘的新型快速布雷艇。雖然說水雷通常不會被視為戰略性武器,但其實在某些層面上,水雷與潛艦擁有一樣的功能。因為潛艦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就是能封鎖航道或突破敵方封鎖,而水雷一樣擁有封鎖航道的功能,同時在固定的防守環境中,封鎖航道讓敵方執行封鎖任務的船艦無法靠近,也是另外一種突破封鎖的方式。不過海軍會積極籌建快速布雷艇,其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從烏克蘭引進歐洲野牛級大型氣墊登陸艦後,又自行研發建造了中國國產的野馬級(726型)氣墊登陸艇,讓中國橫渡海峽進行快速兩棲突擊的能力大幅躍升。因此台灣海軍希望能在戰時以水雷封鎖重點海域,甚至是封鎖淡水河口,以阻止中國發動兩棲突擊直搗位於北台灣的行政指揮中樞。

 

我國海軍為反制解放軍兩棲進犯兵力,所量產的10多艘「快速布雷艇」,將在年中啟動。(合成畫面/海軍提供、翻攝自CCTV)。

 

但是水雷除了能阻止敵方發動快速兩棲突襲外,在台海防禦作戰上還有很多重要的功用,值得海軍去思考,比如以水雷封鎖台灣海峽南北兩端的入口,以阻止中國的艦艇在戰時進入台灣海峽支援作戰。由於台灣的重要民生設施與軍用基地都位於西部平原地區,若中國的艦艇在戰時可以自由進入台灣海峽,不止能直接威脅出入台灣西部各港口的我方船艦,以目前中國軍艦上防空飛彈的射程動輒都有數十公里來看,台灣西部地區的空域也將盡受其控制,台灣的戰機只要起飛就馬上面臨敵方艦載防空飛彈的攻擊。但若能以水雷封鎖航道,阻止敵方海軍艦艇進入台灣海峽,則不止可以減輕台灣西部地區的防衛壓力,還將主客易位,讓台灣海峽上的台灣海軍艦艇,成為可以移動補位的防空平台,填補陸基防空飛彈因為戰損而出現的空防漏洞。

 

中國南海艦隊在南海海域進行應急演練,新型國產726型(舷號3332)的「野馬」氣墊登陸艇也首次亮相。(翻攝自CCTV)

 

更重要的一點是,水雷本身雖然是一種相對被動的武器,但是「布雷」這個動作卻有極大的宣誓作用,畢竟台灣海峽與台灣的東部海域都是非常繁忙且重要的國際水道,更是日韓等國的能源生命線,一旦被水雷封鎖,勢必將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而這也是戰略性武器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需要真正使用,只要部署就已達成其效果。台灣在面臨中國層出不窮的武力威嚇時,可以選擇的軍事回應手段其實並不多,畢竟回應的手段太激烈會擔心擦槍走火,而太輕微又無法達到警告的效果。水雷從政府宣布不排除布雷、海軍布雷艦出海操演海上布雷、到真正進行布雷,並公告布雷區警告各國船舶注意,都屬於被動防衛的一環,主動攻擊的挑釁意味較低,但又可以逐步提升層級並嚴正宣誓台灣防衛固守的立場,情勢緩和時也能以回收或自爆清除,進可攻、退可守。

 

只是台灣長期以來對於這種武器的發展並不熱衷,未如反艦飛彈或防空飛彈成為最重要的發展項目,雖然中科院也成立水下科技組研發水下武器,並自製萬象系列水雷,但目前海軍裝備的仍以傳統的美製水雷為主。近來海軍委托中科院研發可用於封鎖內陸河流的淺水區專用水雷,以防範中國的氣墊登陸艇,也因為淺水區的水文環境複雜而使成果不符預期,未獲海軍訂單,極為可惜。其實這幾年來各國的水雷發展非常迅速,不止有智慧型自走水雷,還有火箭助推水雷、甚至擁有多重感應系統,具敵我識別能力的水雷。這種新型的智慧水雷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被動性武器,而是能識別敵我,主動接戰,可防守大片海域的精密武器。試想若台灣擁有具敵我識別能力的智慧型水雷,可以扼守台灣海峽入口,阻止敵人艦艇進入,又能讓我方艦艇來自去如,則其戰略價值將會非常高。

 

新型的智慧水雷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被動性武器,而是能識別敵我,主動接戰,可防守大片海域的精密武器。(照片翻攝自網路)

 

空中加油機可延伸打擊能力

 

而除了水下武器外,空中加油能力也是長期被台灣軍方漠視的一環,或者精確一點來說,是因為台灣採取守勢戰略,防守的空域狹小且固定,所以並沒有空中加油機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空中加油能力也相對較為敏感,獲得美方支持的機率較低。在沒有急迫性,而且也可能籌獲不易下,台灣軍方對於取得空中加油機的態度就相對保守。但取得空中加油能力對於台灣的戰略意義在於,可以大幅地擴大防衛圈,並增加戰時我方戰機的存活率。擴大防衛圈的目的,並不是要全面膨脹台灣的防守範圍,這對軍力已相對吃緊的台灣而言是不可能的,擴大防衛圈的用義在於擴大可打擊目標的範圍,讓己方擁有更多的戰術選擇,也讓敵方知道台灣在擁有空中加油能力後,打擊範圍已延伸到過去所無法達到的地方,而這正是國防部新戰略「重層嚇阻」中的最重要概念。

 

舉例來說,最近繞行台灣進行遠航訓練的中國航母遼寧號,與未來即將服役的另外兩艘中國自製航母,就非常有可能待在台灣空軍的打擊範圍外,接應由陸上基地起飛,滿載油彈的殲-15艦載機,這樣可以大幅延長殲-15艦載機在台灣上空作戰的滯空時間,以爭奪制空權或進行對地密接支援,或是解放軍的空軍戰機可以在台灣目前打擊不到的沿海空軍基地進行整備,再投入作戰,海軍的登陸船團也能在台灣無法攻擊到的港口進行集結,伺機而動。可是一旦台灣擁有了空中加油能力,這些原本台灣攻擊不到的地方不再安全以後,解放軍就要付出更多的資源與代價來確保這些地方不受攻擊,或在更遠的基地進行集結或整補,台灣並不一定要真的攻擊這些地方,只要能展示擁有這個能力,就足以使對方必需考量到這樣的風險,而必需採取對應的措施,簡單來說就是使敵人「備多力分」。

 

取得空中加油能力對於台灣的戰略意義在於,可以大幅地擴大防衛圈,並增加戰時我方戰機的存活率。(翻攝自維基百科)

 

此外空中加油機對台灣還有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增加台灣戰機的存活率,避免出現因跑道遭破壞而面臨無處可降落,最後油料耗盡的窘境。中國的短程地對地戰術彈道飛彈與巡弋飛彈對台灣空軍基地的確有其威脅性,以一個發射架搭配六枚或八枚的飛彈,每一次能發射的數量其實有限,但每隔三十至四十分鐘的填裝時間後,能連續發動六至八波的攻擊。因此要一次壓制並癱瘓台灣的所有空軍基地並不太可能,再加上台灣擁有長程預警雷達以後,在偵測到飛彈發射後是有時間讓各基地的警戒機起飛的,問題在於接下來的數波攻擊,有可能讓跑道出現損毀而無法降落,這會使空戰結束後油料耗盡的我方戰機陷入困境,地面跑道搶修人員需要時間才能搶修出可供安全降落的跑道,這時如果有空中加油機,就能為我方戰機爭取到寶貴的滯空時間,或讓戰機能飛到安全的機場降落。

 

小成本換取極大戰略優勢

 

從水雷到空中加油系統,都不是非常高精密的先進武器,也較無傳統戰略武器的高敏感性,但一項武器能不能戰略性地應用,不在於武器本身,而在於使用者的思維,如果水雷可以有效延遲中國進犯台灣的速度,為台灣爭取到尋求外援的寶貴時間,那水雷就是標準可以改變戰局的戰略性武器,若空中加油機讓台灣有能力攻擊更多、更遠的重要軍事目標,讓中國在戰時必需考量到華北、東北沿海重要海軍與空軍基地的安全性,而無法將兵力集中於台灣海峽這個正面戰場,那空中加油機當然也是可以影響戰局的戰略性武器。但相對於自製潛艦、購買先進匿蹤戰機與全面更新主力坦克等花費極為龐大的軍事投資,這兩項武器的成本就相對較低廉,也因為敏感性較低,台灣發展的阻力也會比較小,是典型可以用較小成本換取到極大戰略優勢的武器。

 

台灣的國際處境困難是事實,但也因為如此,國軍更需要以靈活的策略來尋求突破點,以爭取空中加油機為例,過去在陳水扁總統執政末期曾經提出過,但隨著政黨輪替而不了了之。台灣若真有決心要籌獲空中加油能力,可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其列入未來新型戰機的發展計畫中,因為從過去的經驗中,一旦台灣對某項武器的研發有所突破,美方態度就會鬆動,願意出售同級武器。國軍既然已經提出了「重層嚇阻」的新戰略,希望以攻勢戰術來彌補台灣缺乏戰略性嚇阻武器的弱點,那發展的思維就不應該繼續建立在傳統的守勢作戰規則上,更不要只是迷信購入新型武器,而是應該考量什麼東西才能真正符合本身的防衛需求,期望就如國防部長之前所宣誓的,未來的建軍方向要完全符合新的嚇阻戰略,而不會再如過去一樣,充滿政治干預、派系傾軋與利益角力。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