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不只對選舉結果預測神準,觀察這次選舉後說民進黨大敗是因為「民意對權力獨大求取平衡」,也犀利精準。(圖片摘自陳時中臉書)
被台灣譽為神人級學者的小笠原欣幸,選後嚴厲批評民進黨的檢討犯了「四大錯誤」:留任蘇閣揆;賴清德未批判蔡就成為接班人不利反省;蔡英文稱「地方選舉跟總統大選是兩回事」是檢討失焦;提抗中保台不提兵役,自相矛盾。四招著著勁猛,都不是民進黨消受得了的。
小笠原不只對選舉結果預測神準,觀察這次選舉後說民進黨大敗是因為「民意對權力獨大求取平衡」,也犀利精準。他說,民進黨的檢討是失焦、失敗的,這一點,甚至民進黨內同意的都大有人在;我也非常同意,但是和他大有出入。我認為,可能是台灣政局變化實在太過多端,因此他的批評也不免時有所失誤,例如他稍早解釋這次選舉後,為什麼民眾對蔡滿意度大暴跌的理由就大有問題。
他說,地方選舉過後蔡政權的支持度急轉直下,是選輸後台灣的通例。他如果指的是2005民進黨選舉大敗,陳水扁滿意度選輸後一路下崩成為10%總統,的確是事實。但是2018地方選舉,就不一樣了,一選完,蔡英文的滿意度就止穩回升。2018年11月投票時滿意度20.9%,12月止跌回升為21.5%,再一個月大幅升到27.3%。
也許有人質疑2018年11月跌到20.9%已經跌無可跌了,難怪會止穩。這樣說法並不正確,因為2005年民進黨大敗前,陳水扁滿意度已經低到27%,夠低了,但是選後還是繼續下挫,再腰折成為10%總統。
稍早說敗選政府支持度下跌是台灣通例的小笠原現在注意到2018年總統選後止穩的情形了,他改變說法,強調是因為蔡英文在大敗之後,放棄了先前的形象,透過接受記者提問和網路採訪,積極與選民交流,而後贏得2020年總統大選。不巧他這說法仍然大有問題。因為選後蔡總統雖然改變「神隱風格」,進行行動式管理,積極走訪各地直接面對民眾並立即下指令給中低階官員,還密集舉行迴廊談話,但是效果不好,甚至有後遺症,很快就收攤了,反而在2019年減少露面頻率之後,聲望才持續上升。
敗選後聲望下跌馬上止穩,總統選後謙卑道歉的態度是關鍵。
2018年選舉民進黨大敗,地方首長只得6席,連高雄都淪陷,震撼之餘,蔡英文當天表示「虛心接受,承擔所有責任」;接下來幾天一再道歉,說是中央造成地方選舉沈重負擔;直播哽咽,反省說,該改變的是她自己。姿態低到不行,令人動容。
相對的,2022民進黨敗得更慘,但是蔡主席態度卻180度大逆轉。12月26日總統第一次「反省」時說,「中央很努力」,但是地方經營不夠。這是抱怨地方不是反省自已。
總統第二次「反省」時,繼續強調中央政績不錯,但是改口說,民眾不接受民進黨一黨獨大,這固然可以解讀是反省自已太霸道,但更像是在抱怨民眾見不得民進黨好。
12月21總統發文第三次「反省」,進一步論述中央很有宏觀見識,政策正確,也很努力,很有成績;但是「沒有妥善撫慰受到疫情和經濟變遷受衝擊的人民」。終於認錯了,但也同時抱怨民眾欠缺宏觀,過分只顧個人,不理解總統的所做所為,本質上,對自己大褒小貶。
12月28日公開記者會,可以算是第四次反省,當然也不道歉,反而透過強調為延長兵役役期她做了「無比困難的決定」,加碼自我肯定,尋求稱讚。
她接連的「反省」,前有選舉過程中令人驚心的集團擄人、論文抄襲、88會館、88顆子彈、爐渣等等黑金暴力犯罪事件,選後,黑金、論文門、擄人殺人事件持續延燒,更有台南市議會黑金派系對決,議員集體申請隨扈保護戲碼上演。總統發言調性和大環境尖銳矛盾,民眾反感之餘,總統聲望猛暴崩塌。
總統傲慢據以和多數民眾對摃的基礎何在?
首先,2018之大敗後她態度低到不行,若順著她看數據說話的途徑去看,道理很簡單:2016她當總統後,大環境不利,台灣經濟成長率連續3年居4小龍最後1名,失業率又四小龍最高,數據如此,總統哽咽道歉地方選舉被「中央拖累了」。
然而,今年選舉時,近4年的蔡蘇體制拿出來的成績大是不同。2019年開始台商、外商大舉投資,台灣結束長達20年資金外流產業空洞化趨勢,最近4年成長率平均4.16%,翻轉成四小龍第一,人均所得突破3萬美元,入列高所得國家,甚至一舉超越韓、日。固然貧富不均,遠比歐盟國家惡劣,但所得分配仍屬四小龍中最佳。
其次疫情來襲,防疫固然有不小疏失,疫苗採購尤其問題大,但是佈署超前,全球第一,長期被國際當成防疫模範,儘管早在2022年3月極端份子拿不幸染疫死亡800多人大作文章,但是早在兩年前的2000年12月已有超過8千萬人確診,170萬人死亡,這訊息對民眾衝擊太猛烈,和台灣對比太鮮明,台灣又不是人人都是媽寶,心中自有一把尺。所以當Omicron來襲,4月對防疫指揮中心評價仍然高達79分。等到政策由清零猛烈轉向與病毒共存,5月疫情猛烈大爆一天確診病例曾超過9萬!民眾對指揮中心評價猛挫,一個月掉了6.1%,跌到50.0%以下。但是隨著民眾覺悟現實上必須接受與病毒共存的政策而且疫情趨緩,管制漸鬆,民眾對總統滿意度又逐月回升,7月達到56.3%階段高點,不滿的降低到41.0%,非常不滿的只有22.1%。
無論如何,56.3%向滿意度是所有民眾認為蔡蘇體制在疫情走緩階段好的壞的評價滙集出來的總評價。這時如果立刻投票亳無疑問,民進黨必大獲全勝,國民黨將潰不成軍。
不幸的,到了8月總統聲望居然重挫剩下50.4%,然後一路跌到投票的11月,滿意度和不満意度出現死亡交叉,伴隨著的當然就是大敗。
為什麼8月後民眾滿意度一路下挫,難道在這4個月疫情突然又惡化?政府疏困突然縮手?管制緊縮?或經濟突然重挫,生活受到衝擊?民眾對防疫施政反感急速上升?並非如此,疫情是一天確診病例從5月最高9萬掉到8月呈現谷底現象,7天平均約兩萬,9月雖有小幅回升,但投票時又達新低7天平均1.5萬。失業率也由4、5月疫情衝擊的高峰,從7月逐月下降,疫情趨勢如此,要說民眾卻愈來愈對防疫政策反感以致總統滿意度崩潰不合人性之常,台灣人並沒有媽寶到這程度。
基本上,蔡總統承認,有個別民眾受疫情衝擊但未被「妥善撫慰」。有這樣的反省是好事,是天下苦人之福,但是無論如何,8月以後滿意度的崩潰,原因很淸楚,不是民眾愈來愈對防疫措施反感,而是另有重大原因。
8月以後重挫原因,普遍皆知。第一個是論文門的衝擊,這對總統聲望傷害之大遠非5月疫情大爆發可以比擬。當月多家民調公佈的數據清楚指出了這一點,現在只舉其中一兩個例子。
例如,台大學倫會判決前夕(8月8、9兩天,台灣民意基金會調查),20~25歲年輕人高達72%認為如果確認抄襲林智堅應該退選,大學以上學歷58%同樣認為。不幸蔡主席在民調後隔天主持中執會卻宣布力挺林智堅對抗學倫會,於是年輕人、高學歷民眾對總統滿意度應聲重挫。
又如,ETtoday投票隔天就作出民調,發現最多民眾認為應負敗選最大責任的是領導民進黨對抗台大學倫會的蔡英文,數據是44.5%,第二就是論文門主角林智堅,數據12.8%,兩人加起來57.3%,遠高於曾負責防疫工作的陳時中和和負責內政總體施政的蘇貞昌8到將近10倍,陳蘇兩人的數據各自只有7.9%和5.9%。可見論文門的殺傷力道直如倒海巨浪,把一大部分本來對內政和防疫滿意或至少沒有不滿的民眾都衝刷到蔡總統的對立面。
接著談第二個原因。
小笠原欣幸在剛剛投完票以後說,這次是地方選舉,所以民進黨打中央性質的抗中保台牌失靈是必然的,然而,小笠原這個判斷是錯的。
小笠原恐怕忘了令人震撼2014年的地方選舉。在那次選舉中,國民黨一敗塗地,就是完全受到緊接在前的大陽花運動中形成的強勁抗中保台風潮衝激的結果。2014年的選舉充分說明台灣做為一個外有強鄰在側,內有統獨對立的不正常國家,他的地方選舉很難逃脫抗中保台牌的巨大影響力。
鄭文燦說,俄烏戰爭陰影籠罩,抗中保牌被對手操作成危機牌、戰爭牌,嚇到了年輕民眾,是敗選一大原因。鄭文燦餘悸尚存的描述,無論如何,小笠原不能忽視,於是他強調民進黨提抗中保台不提兵役,自相矛盾是敗選4大原因之一。
無論是鄭或小笠原的說法,都鮮明地點明在這次選舉中,抗中保台牌一旦被民進黨打出去,不但殺傷不到國民黨,反而變成回擊到自己的迴力鏢。這簡直太嚴重了,多年來,兩岸本是藍綠角力中,國民黨的弱項,甚至罩門,現在居然主客易位!
無論如何,小笠原前面說,地方選舉和中央性質的抗中保台牌無關,後面又說打抗中保牌不提延長兵役產生的矛盾是民進黨的敗因,小笠原自己也前後矛盾了。如今且循著小笠原犀利的「矛盾」說,我們還會進一步發現在國安系統主導之下,和自己打的抗中保台牌矛盾的還不只是兵役一項,共軍演習期間,無論飛彈掠過外太空、演習區和我國領海、飛人機飛臨金門營區等等,官方的猶豫退縮,沒有一個不是和抗中保台牌矛盾。這一連串的矛盾,造成對民進黨的傷害,在9月的民調已經強烈顯示出來了:企業主/自顧自營商認為政府國軍太軟弱的高達55.4%,中産階級的高階白領更有61.8%看法一樣!(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於是對政府失去信心的民意,就成趙少康打威嚇牌,嗆「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散播恐懼種子的肥沃土壤。
第三,民進黨打民主反黑金同樣成為迴力鏢。
很不幸,11月詐騙集團囚禁58名被害人,3人死亡和台南衝鋒槍掃射工廠及市議員服務處88槍事件、88會館事件等駭人事件連環爆,而這時民進黨卻猛打民主反黑金,正好讓國民黨趁勢拿當時爆發的民進黨黑金,總統和黃承國、乃至台北市黨部染黑等等事件回擊,民進黨又嚴重地挨了迥力鏢。
從頭到尾,總統的反省完全不提論文門、抗中保台變恐懼牌和黑金三件衝擊,只是萬變不離其宗地辯護蔡蘇體制政績卓越,直到最後認錯,時仍然強調那只是正確宏觀戰略中的局部疏失。言下之意,她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更公平的回報。
她為自己的功過定調,也對鄭文燦的檢討定調,所以鄭文燦的檢討的開頭是對她的歌頌 ──「本黨自2016年取得中央執政權後,在經濟方面,成長率相對其他國家穩定,台商回台投資大幅提升……。」
這段話大有問題。事實上由於國際大環境和她個人領導風格的關係,2016到2018年底兩年半的時間,國際經濟仍然走在超全球化的格局中,台灣也持續在投資不振,經濟成長率落到4小龍最末,失業率最高的慘況中。經濟是在2019年才全面翻轉重回四小龍之首,其原因有二:一、川普發動反全球化的産業鍊重構,台灣因此大得其利;二、總統不得不在承諾放棄強力介入內閣運作的原則下讓蘇貞昌成為幾十年來除蔣經國外權力最不受總統干預的閣揆,使他得以發揮施政長才。
總統和鄭文燦這相同的辯護策略,無疑的合乎克林頓「笨蛋,問題在經濟」這名言的精神:得經濟者得天下。
可惜的,台灣迄2014年30年的選舉結果和這句名言背道而馳的,卻一再發生了好幾次。
一、1998選舉投票前後3年經濟成長率高達5.3%,失業率低到只有2.8%,但是執政黨選舉大敗;
二、2002~2007,GDP成長率平均5.6%,相當強勁,2005地方選舉,執政黨選舉大敗;
三、2008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持續強勁,達 5.29%,執政黨選舉大敗;
四、2014年,是馬總統任內少數較好的1年,成長率4.72%,執政黨選舉大敗。
就經濟成長率比較,前述1998、2005、2008的數據都比2022年選舉時更加漂亮,但是執政黨居然都大輸,四次經濟外的的背景是:
一、1990年代一方面黑道出身的地方公職,既全面進軍中央國會,又在地方,如鄭太吉漁肉鄕里肆無忌憚,再一方面民主化後台灣人的國族認同短短暴升,聯合報二選一民調1997年台獨認同首度超越統一。
二、2005總統府高層高雄捷運弊案爆發,民進黨清廉人設破滅。
三、2005後扁家弊案續爆,民進黨人設繼續崩壞。
四、2014馬總統傾中,反彈之下台灣人國族意識急速上升,2014年正式衝破60%大關。抗中保台意識高漲。
四次選舉都宣告「笨蛋,問題在經濟」箴言失靈,而共同的關鍵在於執政黨和社會主流價值觀對立,激盪出的風潮淹沒了民眾對經濟政績的滿意。毫無疑問的,2022年選舉是經濟強勁,但是執政黨價值觀和主流社會矛盾對立而大敗的第5次。由於這一次價值的矛盾面最廣泛:其中衝擊嚴重的有:一再擋役期延長、對中共軍演反應猶豫軟弱,和抗中保台的主流價值矛盾;論文門和學術自由、誠實公平的價值對立;黨政染黑和民眾求平安生活的價值扞格。至於其他比較次要的價值衝有沒收初選傷害民主精神;強推竹竹合踢開苗栗既不顧忌造成劫貧濟富效應又任意切割生活圈及晶圓聚落;閣揆官員面對國會議員霸道傲慢……等等。由於價值對立的全面性手和強度都難以想像地逾越過往,難怪會敗到破記錄的慘。
遺憾的是,除了自我歌頌和堅不道歉之外,總統的認錯避重就輕,鄭文燦的報告根本不提基本的價值衝突問題,專在選戰技術上做文章,毫無執政黨應該有的戰略格局。事實上,戰略想定的首要之務正是明確價值觀,然後從林智堅仍然依總統指示,繼續挑戰台大學倫會的裁定,尤其論文門的源頭教授陳明通仍然繼續掌國安局,可見總統對常態社會的價值觀的冷漠,由這樣的冷漠出發,坦白涚所謂戰略根本是難以形成的。
由於我國憲政體制總統和閣揆之間權責混亂,兩蔣總統主導政策的威權傳統因此被因循到今天。其結果是,一旦施政不善,總統有任期保障,閣揆就成了被逼下台的替罪羊羔。因此2022民進黨大敗後蘇貞昌下台的聲音蔚為輿情主流。不只國民黨人,包括長期對藍營採取強烈批判立場的媒體名嘴甚至不少民進黨公職,群起而嗆蘇貞昌應該下台「負責」。替罪羔羊途徑竟成了台灣的政治正確,當年長期痛批兩蔣搞亂中央政府權責倫理的胡佛若有機會見到,肯定既駭且怒。
小笠原也強烈主張蘇下台,他繼續堅持2022辦的是地方選舉,影響勝負的純粹是閣揆負責內政問題,無關政府的國防外交,而選擇後換閣揆又是多數民意,所以他主張蘇貞昌沒有不下台的理由。
換閣揆目前的確是多數民意,但是小笠原似乎忘了他自己對抗中保台和敗選關係的判斷已經做了180度的修正了,既然抗中保台和兵役政策的矛盾是敗選重大原因,他怎麼可以繼續說,影響地方選舉的只是內閣內政範圍的失敗?基本上,在8~11月間對選情造成造成敗選的三大關鍵衝擊,論文門是黨主席主導的,抗中保台逆轉成迴力鏢是總統領導國安主導的措施造成的,都不在閣揆應該負責的內政範圍之內;只有黑金的確是閣揆應該負責的,只是其中槍擊,擄人案等治安問題固然屬於閣揆責任,但是在台灣奇怪的中央權力關係下,頭號要負責的內政部長又不是閣揆隨便管得了的,至於民眾最詬病的民進黨中常會、中執會和總統府的黑化,實在無法歸咎予內閣。
另一方面若要評價內閣施政,重中之重放在經濟上,這舉世皆然,因此小笠原忽視這一點,又不提任何重要內政失政,就斷言內政失敗,太過武斷。
至於國內主張換閣揆的,也跳過經濟而另闢蹊徑。
蘇貞昌在政界、輿論界人緣之壞堪稱奇葩。換閣揆之聲有如潮水,一早被提出的理由是霸道和責任政治。
霸道傲慢的指控,蘇貞昌毫無辯解的餘地。然而主席沒收初選,領導整個黨對立台大,對抗學術自由,其霸道傲慢程度和閣揆在國會和立委對駡相比如何?
既然就責政治而言,敗選關鍵責任在主席和總統主導國安體系,全都沒事,為什麼要閣揆下台,豈不是是責任倫理的顛倒?由於理由的脆弱,於是稍後又有新理由被逐一生產出來。其中蘇貞昌閣是做太久就是一個。
這新生理由也堪稱奇葩,因為敗選之前,政、媒、學界長期感嘆民主化後台灣閣揆任期看其短勇冠全球,因此蘇貞昌竟成是20年來最久任的閣揆,便被譽為最撐盤能力閣揆,打破短命閣揆的宿命是為國家之福,不料今天民進黨立委竟說他做得還好啦但是未免太久了。
他在閣揆位置上,比起其他人真的太久嗎?和西歐內閣制和雙首長制民主國家比一比如何呢?且看以下比較表。
從表一可以清楚看到,西歐不論內閣制或雙首長制國家,閣揆任期3年是起碼的,換句話說,固然有不少不適任而很快下台的,但一旦稱職,便可以久任以發揮領導長才,所以雖和任期短暫的一起平均,仍然得到3年的起碼數據,至於於5年以上的比比皆是,甚至德、盧更都超過了10年。至於平均少於3年的,當然也有,但是請注意,只有義大利、希臘、葡萄牙 3國,他們正都曾經名列「歐豬5國」之中。至於東歐的烏克蘭,平均只有1.82年,夠可憐,他正是比歐豬更不幸的失敗國家。因此,台灣居然閣揆任期比歐豬國家、失敗國家更短。如果西歐人聽到台灣居然有出現了最能撐盤的閣揆,任期才剛剛達到西歐平均數就非把他換下來,非押回到和歐豬國家、失敗國家並列不可,肯定驚嘆台灣到底發明了什麼了不起的憲政新理論。
其次的理由是不換閣揆,改組內閣,不足以培養民進黨下一梯次接班的政務官。這的確是個大問題,但是關鍵既在蘇貞昌更在總統,所以靠換閣揆來解決根本是外行話。本來內閣閣員的任用,總統和閣揆都有權,但依憲法,部長由閣揆提請總統任命(尤其是國防外交以外的部長),組閣主動權原則上屬於閣揆,而總統則基於仲裁權的行使,擁有否決權。(例如被定義為內閣制的義大利,不久前,總統就否決了總理提名的財政部長人選。)然而,由於兩蔣建立的總統攬權傳統,閣揆組閣權一直受到很大的壓抑,至於蔡總統,她的憲政立場由顧立雄的話 :「政務官的去留都是總統決定的」完全可以看到,她進一步徹底顛覆了憲法文本的規定,取消了閣揆組閣的權力。也因此我們看到她任內兩次新閣揆上台時,內閣人事變動之小都應屬70年來的記錄。基本上她延續了兩蔣和馬把政務官事務官化,內閣緊縮有政治能力的人進入的空間。國民黨這個傳統雖然李登輝和陳水扁都努力打破,但是最後又被推翻,在蔣規、馬隨、蔡跟而蘇也喜歡的情形下,兩蔣建立的傳統得以鞏固。
如今亡羊補牢固然時猶未晚,但是造成按班人才不足的問題,總統的憲政觀,恐怕遠比蘇更關鍵,換蘇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林濁水專欄:台灣的學歷主義與蔡英文「神妙」的權力佈局 )
第三,民主政治體認到政治就是有限社會資源的強制分配,因為像川普可以公然高嗆削減社會福利,伴隨減稅而當選,不在乎左翼的激烈痛批;而美國自1990年來,選了31次總統,其中只有4次侯選人得票率超過60%,但是沒一個能超過62%的。這意味著任何政黨執政被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評得再好,反對他的基本上有接近半數民眾,其中更有極度反對的。
如今極度對蘇反感人士除了蘇的確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被提出來批判外,更有人發明了痛批蘇貞昌的新方法。例如把過去三年稅收超徵當成政府傑出政績固嫌誇張,但是恨蘇人士說成「政府行政疏失而超徵稅」更離譜。其原因淺顯易懂:先是中美經濟戰,全球産業鏈重構,帶來意外對台灣巨額投資及外銷暢旺,後有疫情來襲,宅經濟反而大興,全球對資通訊產品的需求意外增加,產品既是台灣強項,台灣台灣防疫出色更有利生產,於是出口激增,結果台灣經濟成長比年初預期好得誇張造成的。當時對台預期失真的,那裏只是台灣政府,豈不是國際重要經濟研究機構都預期失真,難道他們機構中成群經濟學家盡是無能之輩?不料這樣的離譜之批連卻連民進黨人都有跟風學舌的。可見蘇貞昌的特壞人緣使他一有風吹草動便成為眾箭之垛。
第四,蘇貞昌是阻礙改革的大石頭,只有搬走才能啟動改革。這樣主張,主要是認為蘇貞昌固然敏捷幹練,但是價值觀稍嫌保守嗎。那麼總統呢?蔡雖出於國民黨黨國系統,從來對激進改革運動不屑一顧,剛當主席時對街頭運動驚畏有加,但是白色運動堀起後居然因緣聚會而被太陽花一代激進改革文靑情有所鍾,認定改革希望之所託正是此人。但是如今改革文靑已經退的退,反的反了,更重要的是她極端謹微慎小凡事不親自掌握不放心,一旦掌握又想想想想再想想,這樣,換下相對頂得住壓力的蘇,換上聽話的人上台,會有利於改革嗎?
像兵役役期改革,美國力促,民意壓倒性支持,而國家處境愈來愈嚴峻,任何理智清明的人肯定早早當機立斷,但是她居然想想再想想,一想好幾年光陰。最後不得不决定時她說自己做了「無比困難的決定」,這句話意在令大家佩服,而的確也不乏有人大大歌頌,但是常態之人的人豈不是反而大大擔心:情勢遠不台灣嚴峻的中小型國如新加坡、以色列、韓、瑞典、立陶宛……等若不是一直維持1年半以上義務役,就是早早就斷然從募兵改徵兵,為什麼改得「無比困難」?美國反對?相反,美國還不斷施壓;人民反對?相反74.2%支持延長役期;所謂的年輕人反對?依民調只有20~24歲,反對的多於贊成的,但差距微小,是37.1%比35.6%,而37.1%,若換算,只是6.9%X37.2%=2.59%而己,要佔在2.59%立場,還是74.2%立場,總統竟要想好幾年?是因為黨內立委都被趙少康嚇倒,而施壓?民進黨立委有這麼悲慘嗎?那麼難道是顧忌中國火大?那太匪夷所思了。想想而難斷早已成為她一貫風格,這在共軍事演習中好幾個狀況的因應措施就是如此。
幸好因為當初蘇貞昌在承諾人和政策總統都不介入的前提下接閣揆,所以她決策風格影響所及主要在國安會,基本上不及內閣,蘇貞昌也才有可能成為20多年來最有撐盤能力的閣揆。然而當我們看到如今陰錯陽差蘇陷入成眾矢之的危機處境時,就連怎麼「還1800億稅於民」都被當成國安危機收歸國安會處理,然後一再經過「不容易的決定」地想想再想想經後,轉彎再轉彎時。超徵好事轉成決策災難。有此前車之鑑,眾名嘴立委、學者媒人,真的希望此後內閣決策施政也國安會化,從蔡蘇體制回歸2016年的蔡林體制嗎?
在眾聲喧嘩厲斥蘇貞昌欺上瞞下必須下台時,且聽一下,一個形象很不被眾名嘴甚至多數民眾肯定的「粗人」蔡啟芳一席話:
總統蔡英文最好當太上皇,每天遊山玩水最功德無量,把所有的政務與內閣人事,交由新主席處置。
這一席話從憲政角度看,稀奇唐突,但是如果是民間公司,這豈不是一個有效的策略;因此蔡啟芳比眾憤怒的名嘴和民眾實在更洞見問題的癥結。於是問題來了,要合憲,似乎便無解決之道,要解決便得跳脫兩蔣憲政傳統。(事實上,蔡蘇體制正是跳脫了半個兩蔣傳統的憲政運作之道。)
從這裡出發,我們應該正視賴清德政見中強調要推動憲改的意義。至於憲改之前,我的建議是:
一、應該嚴厲要求蘇貞昌收歛咄咄逼人的霸道作風而不是逼他下台。
二、蘇不下台也沒有解決慣例上不是由內閣掌管的國安體系的決策品質問題。這一點除非採取北歐雙首長制國家如愛爾蘭、奧地利等雙首長國家,除非遇到例外狀況,國安外交的權責也一併由總理承擔之外,只有努力找出可以充分克服蔡總統決策積習造成嚴重傷害的方法一途,否則未來兩岸情勢肯定愈來嚴峻,國安決策難保不愈來愈問題多多。
三、記取2018由於總統哽咽道歉,民望回穩的經驗,否則愈不正經道歉,壓力愈大,不只閣揆整個黨政都將愈萬箭穿心,難有推動政務的威信。
※作者為民進黨前立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