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得其反的「光榮和平」──越南和平協定50年的省思

張良任 2023年01月09日 07:00:00
1973年1月27日,南北越及美國在巴黎簽訂和平協約。(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1973年1月27日,南北越及美國在巴黎簽訂和平協約。(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50年前,1973年1月南、北越簽署了終止戰爭與恢復和平的協定。2022年中共二十大之後接待的第一位貴賓是越南共黨的總書記阮富仲。回顧半個世紀以前越南的戰爭與和平對烏克蘭,對台灣,都有一些啟發性。

 

尼克森總統與季辛吉國務卿都是善用權術之人,對他們而言,國際間無所謂是非善惡,他們也無意創造一個適合民主生長的國際環境,而且意識形態不應成為發展國與國間關係的阻礙,只要國際秩序平靜穩定即可。他們拋棄了傳統的理想主義色彩,不談反共,只求在越南達成一個沒有哪一方面得勝,也沒有哪一方面落敗;沒有哪一方面完全滿意,也沒有哪一方面完全失望的和平。50年前,1973年1月越南和平協定的精神的確是如此。因此,和平協定只求在形式上的完整,但實際上卻窒礙難行,所以一點也經不起考驗,兩年多一點就成為一張廢紙.

 

在季辛吉心目中,和平不應該成為外交政策的目標,它只是穩定的國際秩序下的副產品。歷史上最和平的時期是尋求和平努力最小的時期,尤其面臨的是革命性、侵略性的國家,絕不能和平汲汲於和平。以和平為鵠的只能曲從對方的要求。

 

美國對北越的革命性質有嚴重的誤解。北越的目標絕不在於以北緯17度劃分南北各領風騷,而在一統越南;北越革命的目的不在於走民主的道路,而是要趕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力量。對北越而言,打為主,談為輔;對美國而言,談為主,打為輔。北越視談判為戰爭的另一種形式;而美國認為是一種討價還價尋求折衷的過程。北越談判是為了最後軍事上的勝利;美國是為了軍事上由越南撤出。

 

美國談判最大失策是北越不需要將其留在南越的14萬名軍隊撤回17度以北,何以如此?季辛吉的回憶錄中並沒有交代。這種草率處理小國命運的方式,完全是基於尼克森政府的私利,急求由越南脱身。尼克森政府為說服越南總統阮文紹接受和平協定,一再施壓、或提出口頭及書面的保證,但一旦情況緊急,卻以國會反對為由束手旁觀。尼克森在他的回憶錄中對於越南陷共,人民被屠殺等並無一絲一毫的歉疚,反而把一切的責任推給國會。

 

尼克森政府五十年前在越南所追求的是「光榮的和平」,但結果適得其反。美國的撤退既不光榮,而南越也未享有和平。這一場人類歷史大悲劇雖已落幕多年,但留下的歷史教訓仍值得深思。

 

1972年11月29日,尼克森(中)、季辛吉(右)與南越政府代表會晤。 (CC BY 2.0 manhhai)

 

重視敵人而比較不重視友邦可以說是尼克森政府的寫照。在談判協定的過程中,北越對美國立場與政策的了解遠超過南越對美國的了解。因為美國在談判中的立場有所變更時會先透露給北越,而南越政府卻被蒙在鼓裡或只有一般性的了解。對美國而言,關心的是何時可以結束戰爭,而非後果為何。

 

孫子兵法有言:「兵貴勝,不貴久」,但美國在越南的軍事戰略的特點是不求勝,有時在戰術上升高了攻擊行動,實際上是為掩護戰略的退卻。美國只希望由越南光榮地退出,有一段 ”decent interval”, 並且平熄國內民眾高漲的反戰情緒。

 

越南的淪亡美國固然有責任,但南越政府更難辭其咎。北越打的是越南和平協定50年的省思游擊戰,但本質上是個政治戰。美國偏重軍事方式對付,自然事倍功半。美國給南越大量的軍經援助,但是並不能協助南越建立可以獨立生存的條件。南越內部除了模糊的反共意識之外,大家沒有一致的政治方向,無法凝聚力量,共禦外侮。

 

很諷刺的是季辛吉與北越領導人黎德壽共同獲得了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

 

※作者為前駐印尼特任大使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