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夫繪)
百年的中山市場一帶很值得書寫。現在的中山北路在日本時代是通往台灣神社的「敕使街道」,而長安東路則為「大正町四条通」,是當時最寬闊的大街之一,這兩條道路所形成的三角窗,面向中山北路一側的「林田桶店」是台北少數從日本時代留存至今的手工木製桶店,十多坪的店面堆滿各式水桶、浴桶、飯桶、馬桶,乃至於蒸籠等,令人眼花撩亂,在 1928 年(昭和 3 年)開業,創辦人林新居傳子林相林,現在已由第三代的林煌一接手。
從 1942 年深秋台灣攝影家李火增所拍的舊照來看,這家店的建築到今天幾乎仍然一模一樣,有建商曾經和林相林商議改建為 12 層大樓,還要分他 6 層,居然被拒絕了,堅持繼續經營桶店,這種職人精神,台灣鮮之見也。
長安西路 2 號是山牆有著巴洛克式裝飾的三角窗房屋,大約於 1920 年代建成,第一代主人開設藥局だるま(DARUMA 達摩),後來賣給台灣生意人林根籐,專賣日本進口的巧克力和餅乾等,這在那個時代裡,可是有名的高級零食店,後來林家投資事業失利,這房子轉了好幾手,竟至荒廢。
2003 年企業家曾朝滿出面買了下來,並敦聘台南古蹟老師傅費時 8 個月修復,修復後欄間牆上鑲有「滿樂門」三個大字,那是英文 Monument 的譯文,即「紀念碑」之意。後來這裡開了一家餐廳,我有回進入參觀,裡頭的人說,整修時採用上等檜木,盡量留存圓形磚和用糯米、黑糖汁砌成的合土牆,彌足珍貴。
滿樂門對面的路口則有了一些改變,位於今日中山市場靠北側的「中山大樓」,現已改名為「中山大樓商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山分局中山一派出所即位於其角落一隅。而緊鄰中山市場東側的大樓落成於 1961 年 8 月 10 日,原為白色外觀,或許因曾拉皮翻修,現已變成豬肝色。
這一帶在日本時代名為「御成町」,是大官的高級住宅區,連蔣經國初來台灣時都曾住在這一帶。不但是重要的住宅區,為了配合鄰近的大正町,還設有「職業紹介所」、「公設質鋪」及「御成町市場」(今中山市場)等。
原址位於今中山市場西側,即長安西路 15 號的職業紹介所,提供日人來台北落腳找工作的所在,建於 1921 年,為採折衷主義風格設計的兩層磚造建築,1930 年公設質鋪遷入此處,戰後原址改為「台北市衛生院」,作為台北市公共衛生的執行場所,並在 1967 年升格為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直到 1998 年遷出。此處現已改為「中山藏藝所」,建築物的內外,諸如原木打造的階梯、細緻的洗石仿石的梁柱與牆面、迴廊的設計等,都很值得細細品味。
現在的中山市場前身是 1915 年(大正 4 年)因應都市發展興建的御成町市場,到了昭和時期更名為「昭和市場」。市場的建築原是磚造承重結構,木構桁架,一字型的形式,正門為階梯式山牆。到了 1981 年,舊有的市場已呈老態,所以拆除重建,規畫成綜合性大樓,1 樓為賣場,2 樓為傳統市場,3 樓以上供台北市政府相關單位運用,不過有意願的攤商不多,所以變成今日 1 樓為傳統市場,2 樓以上歸市府辦公用。
2011 年中山市場發生大火,災後重新整修,人氣名店也不少,例如得獎連連的「中山紅豆湯」,湯圓、麻糬和黑糖粉粿等都很膾炙人口;「偵鎂水餃」本來在旁邊的巷子內,十餘年前遷入市場,老顧客不棄不離跟來交關,二代目的王老闆從母親手上學會高超手藝,做出來的水餃好吃得讓顧客伸出大拇指一度贊。
還有美食比賽的常勝軍「鶯歌號」,燒臘功夫了得,其餘諸如「裕發號雜貨」、「鮮玉蔬果行」、「萬福號雞鴨商」等名聲都很響亮,如果想在市場裡來碗熱騰騰的現煮麵食,那麼「吉慶飲食部」的排骨麵、切仔麵就是最佳的選擇了。
*全文授權自《台北畫刊》,原標題:有吃又有得看,來去百年中山市場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