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上方無太陽能板遮陰之教室室溫為31.5 ℃,圖右:有太陽能板遮陰的教室則為27.3 ℃(作者提供)
行政院會2022年12月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並送立法院審議。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看到許多對於屋頂光電的困惑,因此,筆者透過近年對屋頂光電的觀察,希望能幫助大家可以了解屋頂上裝了光電後,會對建物、生活有哪些影響?
太陽能不只能發電,只要設計得宜,太陽能板本身也有類似遮陽棚、遮雨棚的功能,可以減少屋頂被烈陽直接曝曬,或承受強降雨。能太陽能屋頂即使在下雨天、烈陽下,仍便於使用。
下方兩圖,是在學校內實測,有了太陽能板的遮蔭,教室降溫可達4.2度。因此,若是屋頂上裝了太陽能板,最受惠的就是頂樓的住戶,可以減少冷氣的支出,因為冷氣溫度每調高1度,就可省6%電力。
屋頂上的太陽能,並非只有平鋪在地板上的形式,其實可以架高做成棚架的形式,如此一來,就不會影響到住戶在頂樓的活動。下圖中,太陽能板下方就容納了許多參觀者 (當中不乏身高180 CM的高個),而頂樓一隅也有植栽。
只要透過適當的設計,太陽能板下當然可以繼續運動、種盆栽、晾衣服;而且,現在太陽能板的間隙還可以填入防水膠條,如此一來,萬一突然下起了大雨,頂樓的衣服也不致瞬間被打濕。
反之,若跟筆者每次租到的公寓一樣,頂樓常常都是沒人同意下,就加蓋違建不說,還直接上鎖,那屋頂才是真的是讓住戶無法共用呀。
太陽能板的收益,在目前的躉購制度保障下,可以有長達20年的穩定收益,本會和臺北市民共同集資的公民電廠,每年的部分收益,也投資在更具價值的國中能源教育課程上。前述信義新城,也在年底將節電及光電板的收益,發放回饋金給住戶。
雖說電廠的年收益,的確並非暴利,但若未來政策設計上,讓屋頂光電的收益可轉為回饋和住戶共享,如抵減住戶公共電費支出、管理費;或轉作社區維運、共老、托育的基金等,也可以進一步讓綠能的好處,不是只有停留在金錢上的收益,而是挹注於在地永續發展的基金。
北部的陽光只是比中南部少,並沒有黯淡到永夜的程度,而且北部的太陽能躉購價格,另有加成15%,目的就是為了弭平和中南部陽光的落差。
而本會在台北北投區的太陽能案場,在冬天、小雨的台北,透過即時監控系統觀察,仍照樣有發電,甚至第一年下來,實際年發電量約為2萬4千度,高於架設前估計的1萬8千度。
之所以許多人誤以為北部的屋頂不能發電,是因許多廠商評估屋頂光電時,更在意能多快回本,所以會偏好中南部的大屋頂,而拒絕北部的屋主。然若我們將眼光放遠,考慮到戰爭、極端氣候等天災人禍時,應避免如烏克蘭大規模無電可用的狀況,就更該不分南北、離島、偏鄉,讓建物及社區,便於在緊急狀態下,切換為使用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才能有助於分散風險。
台灣正推動的新建物屋頂強制裝光電修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其實並非獨創,早在2009年的加拿大多倫多就立法推動了,2021年德國柏林、2022年法國也都相繼立法。若說北國的屋頂較大所以好裝光電,但,比我們居住條件更擁擠、日照也沒台灣強的日本東京,一樣在2022年底通過了新建物加裝光電的條例。
東京都還推估出:年平均太陽能板的設備利用率平均為13.6%,以裝設4kW的太陽能板為假設情境,都可達到一般家戶年用電4573 kWh的八成。而台灣地面型光電和農漁村間的爭議頻傳。相對下屋頂光電對環境、社區的衝擊都小,僅估計全台 450萬戶透天厝,只要有30%有裝設,又假設每一戶只裝少少的6 kW(大概18坪),全台就可以開發6~7GW的光電容量,換算下來,可以減少對6~7千公頃的地面光電(土地變更型)光電需求。
至於許多人擔心的回收、製程污染,其實近年都已可透過新技術、政策解決,太陽能板其實也沒有網路上謠傳的電磁波、噪音、反光等問題。至於颱風、地震等風險,除可以選擇耐用的鋼構外,還可以買保險。也就是說,擔心屋頂裝光電的理由,雖非全為空穴來風,但仍都是可避免的。因此,最後還是要提醒經濟部,除了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規定強制新建物裝光電外,仍應在後續相關法規設計時,參考國際規範的相關配套,如詳細規範應設施的面積及比例、規定以高架型以兼顧空間使用、以及安全性、所有權等等設計,也才能提高民眾對於屋頂光電的接受度。
※作者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資深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