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門戶散策之二】行腳台北城穿梭歷史遺蹟   尋訪日治時代都市風華

蔡慧貞 2023年01月24日 17:00:00
以北門廣場為起點,可以尋訪周邊古蹟,走累了還可以到京町8號咖啡館歇腳。(陳愷巨攝)

以北門廣場為起點,可以尋訪周邊古蹟,走累了還可以到京町8號咖啡館歇腳。(陳愷巨攝)

以北門廣場為起點,可以訪尋到見證台北城現代化起點的機器局遺構,跨過捷運松山線北門站的塔城街、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越過延平北路到三井倉庫,穿過國道3號,往東到緊鄰懷寧街、忠孝西路的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現已改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往西到博愛路上,一路前行東側就是台北郵局(曰治時代的台北郵便局)、西側的延平南路上可以看到撫台街洋樓,走累了還可以到位在博愛路8號的京町8號咖啡館坐坐。

 

 

文青小店京町8號咖啡館 前後正對北門郵局、撫洋街洋樓

 

「京町」就是博愛街的日文名,京町8號咖啡館這個文青小店狹長的店面前後兩側皆可出入,前面正對北門郵局,從後面出口又可跨過延平南路看到撫台街洋樓,配合著前後門的日治時期建物,京町8號店面也帶著濃濃的日本風情,在這裡喝一杯好喝的手沖咖啡,配上可口的精緻甜點,或是吃一份清爽簡餐,正是到北門一日遊的最佳歇腳處。

 

京町8號咖啡館文青小店,配合前後門的日治時期建物,店面也帶著濃濃的日本風情。(陳愷巨攝)

 

從台博館鐵道部園區往延平北路一段接北平西路往右走,約3分鐘路程就到三井倉庫。位在柯市府「西區門戶計畫」內的三井倉庫,又稱「台北記憶倉庫」,原本位在台北忠孝橋頭,後納入柯文哲市長任內的「西區門戶計畫」,於2015年搬遷至「三井廣場」,做為整個門戶計劃的最後一塊地景拼圖。

 

 

三井倉庫從大稻埕搬到台北城內 見證交通運輸從船到鐵路

 

三井倉庫為日治時期三井物產所於1914年興建。1900年代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台北總部和倉庫原設於大稻埕河岸,1910年代遷往北門町,當時三井倉庫所在的北門口在1913年11月發生大火木造建築燒毀,1914年三井物產決定重建成磚瓦建材的二層倉庫,三井倉庫作為廣通運輸社存放三井物產貨品的倉庫使用,從大稻埕一路搬遷到台北城內,正是見證了台北從舊城到城內城市變遷;倉庫原本依附大稻埕的河運,鐵路發達後遷移到緊鄰台北車站,依靠鐵道運輸的商務需求,正見證了交通運輸變化對台北城內、城外興衰消長的影響。

 

三井倉庫從大稻埕一路搬遷到台北城內。(陳愷巨攝)

 

戰後三井倉庫由台灣省物資局接管,精省後2002年由台鐵接管,短暫出租商用後即荒廢多年,直至2011年6月北市府正式將「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登記為歷史建築,2015年柯市府「西區門戶計畫」將三井倉庫拆遷51公尺重組。建物一樓入口處仍保存當時刻意留下的建物山牆,一樓常設展從記憶倉庫的前身「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談起,更觸及日治時期三井物產在台經營的產業,包括樟腦、木材、茶葉等山林資源,還有產業的運輸發展,並同時講述倉庫見證台北城變遷的過程和周邊商圈的連動。

 

 

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 知名渡邊節唯一「帝冠式」建築

 

從三井倉庫沿著重慶北路一段穿過國道3號,在開封街就可以到達位在懷寧街和忠孝西路交叉口的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現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於1936年8月興建,隔年1937年10月完工,由當時著名的渡邊節建築事務所設計、監造,這是他在台灣的唯一作品,也是目前已知渡邊節唯一的「帝冠式」建築。這棟建物是日本政府進入戰爭時期物資全面管制前的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結構3層樓建築,格外具有時代意義。

 

大阪商船在台北和基隆均設有支店,但基隆支店原址在基隆市公車總站,遭盟軍轟炸全毀,台北出張所卻得以完整保留下來。戰後1946年省政府接收各船公司的產業,成立省營的台灣航業公司,原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改名為「台航大樓」。後台航公司因國際航業不景氣再加上經營不善,1958年台航公司用台航大樓和台灣省公路局交換辦公室,公路局再貼800萬各台航公司,公路局進駐後再改為公路大樓,1968年公路局在東側興建9層樓的新大樓,也順便將原本3層的舊大樓增建為4樓,並將外牆拉皮並貼上了黃褐色磁磚,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建物因此長高又變色。

 

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陳愷巨攝)

 

2014年台北市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後修復再利用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於2021年4月重新面世。這棟建物最顯眼特徵就是那座鋪著綠色瓦片的東方式塔樓,形成了既有簡潔的混凝土建築特色,又有「帝冠式」塔樓的和洋式混合風格。

 

 

撫台街洋樓原是日治時會社 見證228悲劇更曾變成警總資產

 

從三井倉庫往西走到博愛路再接延平南路,就可以看到撫台街洋樓。延平南路舊稱「撫台街」,這條路是日治時期才闢建的街道,1900年台灣總督府在台北城推行都市計畫,當時城內的市區計畫平面圖已有撫台街的規劃,一直到1910年撫台街才在真正成形繪於地圖上。

 

撫台街洋樓又名「大和町洋樓」,是獨棟洋樓式店鋪,建於1910年,當時日本政府拆除台北城舊有清朝官舍進行都市計畫,積極吸引日本營造商進駐台灣,所以這棟建築是日治時期台北都市更新計畫的第一批建物,為當時知名營造商高石組的會社。高石組曾參與「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博物館」(今台灣博物館)、日月潭電力工程的施工。

 

撫台街洋樓又名「大和町洋樓」,是獨棟洋樓式。(陳愷巨攝)

 

 

1930年代後期,洋樓轉為酒商佐土原吉雄的店鋪;1946到1947年為「人民導報」社址,228事件時社長宋斐如遭國民政府處死,1947年撫台街改名為延平南路,撫台街洋樓地址也改為延平南路26號;1948年到1950年建物為天利水電行使用,不久所有權移轉至警備總部,一開始曾作為警備總部諮詢案情室,後警總遷移後改為警總軍法室人員宿舍,最後成為國防部安置退休軍眷的房舍,一直到1998年才遷出,現成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委外館所。

 

撫台街洋樓占地逾47坪,為仿歐洲文藝復興式樣建築,採用木石混合構造,一樓為唭哩岸石條疊砌而成,有古典式四樓三間石造拱廊騎樓,騎樓保有木材拼組而成的菱形幾何圖案的天花樓,二樓及屋架為木造,屋頂開三扇老虎窗。

 

走到撫台街洋樓已到歷史行腳尾聲,撫台街洋樓原為日人統治時期在台北城推動都市計畫,鼓勵日本營造商來台進駐的時代樣板;到戰後國民政府來台,一度成為報社,見證了228事件的時代悲劇;後搖身一變,竟然從私產被政府收歸為公產,還變成當年台灣民眾聞之色變的警總資產,之後又輾轉成為國防部眷舍。如今撫台街洋樓依舊矗立在延平南路上,繼續冷眼靜觀著這座台北城在時間洪流中的變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