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海與南海實為台灣的救命之海

湯名暉 2023年01月23日 07:00:00
避免讓解放軍佔領台灣成為既成事實,形成俄國入侵烏克蘭的模式,也是近年華府智庫兵推的一大重點。(本報合成圖片)

避免讓解放軍佔領台灣成為既成事實,形成俄國入侵烏克蘭的模式,也是近年華府智庫兵推的一大重點。(本報合成圖片)

新年伊始,全球知名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公佈名為「下一場戰爭的首役」(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的報告。姑且對報告的立意擱置不論,其主要觀點並不出人意料,大抵與近年來的五角大廈、蘭德(RAND)和「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等主流智庫的主要論點相似:美國協防台灣至關重要,台灣即使生存也將慘勝。

 

有論者認為,台灣未來的命途會循其他歐亞大陸邊緣地帶國家,或將成為大國之間「誘戰」的犧牲者。但是台灣的境遇並非如地理般孤懸於汪洋之上,鄰近的日韓和南海各國與同樣面對相似的生存課題,強大的中國將改變東亞國際體系。大國之間的權力競逐誠然影響台灣的命運,如何從各方的他山之石尋求操之在己的可能性,實為台灣展現與主體性和公民精神的課題。

 

關注台灣安全 美國早有提醒

 

從時序來看,早在2018年的國會作證中,曾任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的奧赫曼內克(David Ochmanek)指出美國最快於2025年將無法阻止中國入侵。澳洲學者泰勒(Brendan Taylor)在2019年的「國際戰略研究所」活動中指出,美國將於未來十年失去協防台灣的優勢。

 

2021年的五角大廈兵推結果,以及即將卸任的美軍印太司令戴維森上將(Adm. Philip Davidson)在國會指出,美國正在失去對中國的軍事優勢,北京甚至可能會在2027年之前出兵奪取台灣。換言之,台灣早在7年前開始在政軍經心各方面的準備,甚至在2014年俄烏衝突時就應有考慮。   

 

2022年,堪稱西方智庫的台灣安全年,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國際戰略研究所、蘭德、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以及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甚至日本智庫「日本戰略研究論壇」都對台海情勢進行兵推或提出報告,一時之間百家爭鳴,但是對於台灣如何勝出的情境卻有許多共通之處。

 

從反拒止到「圍點而不打援」

 

從可能的結果來看,台灣生存最重要的條件美國成功協防,無論是政治和軍事上的明確行動,這也是2012年解放軍軍事改革以來的目標之一。2016年五大戰區改組後,東部戰區更大力提升「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的能力,並且在頻繁的派遣機艦繞台之餘,逐步從各個方位壓縮台灣的防衛縱深,便是要逐步消解美國協防所需的寶貴緩衝空間,減少美國的準備時間,壓縮美國的行動空間,最終形成「圍點而不打援」。

 

為反制解放軍實現「反介入/區域拒止」,美國有計畫的分散在西太平洋的軍力和儲備,並且在關島至第一島鏈之間建立島雲式的基地,與日本建立沖繩防衛集團成為一系列化整為零的配套,使得解放軍無法實現以導彈消滅美國大部隊的意圖。

 

解放軍應對外軍介入的態度,也可留意近幾年解放軍採取機艦緊迫盯人,卻避免擦槍走火的方式,猶如中印邊境的人盯人升級版。2022年,美國和澳洲的船艦和軍機都曾面對類似的近距離接觸,國軍同樣也面臨接近的頻率日漸提升。在避免美中兩大核子強權直接衝突的前提下,中國以船艦數量的優勢在台灣東海上緊迫盯人,從而較勁誰能沉的住氣,以軟性的手段分割台灣東部海域,同時在外交上以談判和喊話拖延美國,將能消磨台灣所需的外援時間。

 

美國的政治與軍事承諾矛盾

 

2021年布魯金斯學會對於中國軍力的提升,有著與中國軍力報告相近的見解,同樣關注美國對台防衛可能力有未逮。知名學者歐漢龍(Michael E. O'Hanlon)也指出,中共很可能會對台灣採取潛艦封鎖,美國應該考慮軍事手段之外的策略,包括外交、經濟等。

 

矛盾的是,美國設法嚇阻中國時,仍然要平衡兩岸的態勢,避免讓台灣出現挑釁行為,另一方面卻是要求台灣加強自我防衛能力,但是卻限制提出讓台灣突破「反介入/區域拒止」的軍售清單。美國在軍事戰略層面的優勢逐漸喪失,又得避免政治上過度承諾,這將使台灣投資自我防衛能力與政治現實更顯衝突。

 

另一方面,台灣從未與美日之間有過三方共同演訓的經驗,甚至在資料鏈與通訊架構上能否相容也恐怕未曾驗證,屆時台灣在獨立於美國的指揮系統下,戰管和情報遭受孤立,恐怕更容易被各個擊破。換言之,美國得先表態跨越政治上的界線,才有可能與美日的防衛架構相互通氣。

 

不對稱思維與建軍資源衝突

 

不對稱思維下的無人載具和智能武器的使用將逐漸重要,能夠減緩中國自海上與空中入侵的智能水雷、無人機、反艦飛彈和防空飛彈日趨重要。但是大型載台卻未受到各界重視,甚至被認為將會在第一時間內被消耗殆盡,因為它們都是飛彈攻擊的優先目標。

 

特別在2022年的烏俄戰爭中,擊潰俄羅斯黑海艦隊者也非是傳統的大型船艦,是否適用於台海周邊的情境在實證上仍有待討論,至少二戰後曾有的登島作戰都得先消滅對手的大型艦艇。台灣即使未能取得攻擊性的大型載台,但是面對中國逐漸具備封鎖台灣海域的能力,確實也需要對稱的防空與指揮中樞。

 

美國若不放行搭載神盾系統的軍艦或是短場起降的戰機,恐將使得解放軍更無忌憚。為平衡現實而給台灣戴上自我設限的枷鎖,台灣雖有國防自主的嘗試,卻要能與時間賽跑,同時要能殲滅關鍵戰略資源於境外,恐怕需要超乎政治的努力。

 

島鏈一體化攸關台灣的救命之海

 

台灣西南部成為近來關注的熱區,解放軍有著企圖登陸台南的意圖,卻同樣也是美國救援台灣的重要途徑,使得南海情勢是否失衡格外重要。若西方國家無法持續在南海問題上保持強勢,或是放任中國持續排擠南海周邊國家的影響力,特別是菲律賓的態勢將攸關美國是否能使用該國的海空軍基地。

 

基於第一島鏈的地緣現實,東海與南海實為台灣的救命之海,與鄰國的海事合作能否升級,或是建立情報共享和戰區管制的合作機制,同樣也得在美國授意之下才有可能開綠燈,美國是否有第一島鏈一體化的決心,恐怕才是關鍵。近年外交上對鄰國的讓步是否能得到相應的支持,恐怕還得端看中國給予鄰近地區的壓力是否大於經濟承諾。

 

避免成為佔領既成事實 關鍵在於基礎韌性

 

避免讓解放軍佔領台灣成為既成事實,形成俄國入侵烏克蘭的模式,也是近年兵推的一大重點。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在2022年的報告指出,中國將施展斬首行動,以避免台灣出現澤倫斯基式的領袖向外求援,若無法突破解放軍的封鎖,台灣的武器和彈藥庫存將決定支撐的時日。如何避免首戰即決戰,關鍵將來自於台灣本身主體性的強韌,能否有足夠的公民精神對抗虛假訊息和潛在的在地協力者。

 

基礎設施的韌性影響台灣能否長期支撐,糧食自給不足尚可靠庫存,要能減緩基礎設施破壞,造成的水電糧醫無法運籌的問題,恐怕得從平時的公共基礎建設努力,這也是內外各項變因之中,成敗皆在自身者。現今台灣仍未有社區為中心的分散式電網和水資源調度機制,廣佈的民間醫療體系如何轉化為戰時的人道能量也未有規劃,各項公共工程的思維仍是政治掛帥而非生存第一,如何讓盟邦感受到台灣各界的生存決心,不能僅依靠全民防衛的人力資源層面。

 

※作者現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