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丹專欄:西方觀察家對中國2023經濟樂觀的盲點

王丹 2023年01月27日 07:00:00
中國沒有經濟學,只有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政治因素發揮了太多、太大、太深的作用。(美聯社)

中國沒有經濟學,只有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政治因素發揮了太多、太大、太深的作用。(美聯社)

展望2023年中國的整體發展走勢,我認為最重要的觀察指標就是經濟發展是否可以復甦。如果經濟恢復增長,中共的統治會相對穩定一些;如果經濟繼續衰退,三年疫情積累下的社會矛盾有可能進一步爆發。

 

關於這個問題,目前看到的分析基本分為兩派,一派認為中國疫情防控措施放開,勢必出現強勁反彈,中國經濟前景看好;另一派比較悲觀,認為中國經濟指數或許會有一定程度的反彈,但總體來看,經濟衰退在2023年不可避免。有意思的是,比較樂觀的多是西方觀察家,而比較悲觀的,大多為中國本土的觀察者。我當然也屬於後者,我認為2023年中國的經濟將進一步衰落,而不會是持續性的谷底反彈。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方觀察家分析中國的經濟走勢,大多按照習慣的分析方法,使用經濟統計數字為基礎的分析模型,換句話說,是以經濟角度看經濟發展。我認為這是西方對中國的諸多錯誤認知之一。實際上,在中國是沒有單純的經濟問題的。中國沒有經濟學,只有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政治因素發揮了太多、太大、太深的作用。政府干預在西方也存在,但程度與中國相比,完全不是同樣性質的問題。在中國,經濟發展與政治環境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對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不看好,也是基於2023年政治環境不會改善的判斷。

 

如果我們僅僅從經濟數字的角度看問題,很快就會看到中國經濟復甦的各種證據。但這首先就會遇到一個問題:這些數字的真實性到底如何?而經濟數字的真實性,本身就已經不是經濟問題了。即使拋開真實性這個問題不談,數字的增長就能代表中國經濟發展的好壞嗎?到底什麼才是我們判斷中國經濟好壞的指標呢?我認為,中國企業家和外資對於中國前景的信心指數,或許比GDP或者出口貿易等具體經濟數字的參考意義更大一些。因為它更能反映出中國的政治經濟學的本質。

 

就此而言,最近比較值得關注的一項調查,或許比較能說明問題。中國歐盟商會去年針對其成員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高達六成的歐洲在華企業認為在中國經商越來越困難,二主要的原因,在於不透明的法規,以及商業活動的動輒政治化。這兩項原因,其實都是與政治環境息息相關的。該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指出,在中國做生意的外國企業愈發認為習近平政府的政策捉摸不定。他坦言,歐企原以為中國政府計畫周詳、組織嚴密,卻在疫情下面目全非,「摧毀了我們對中國政府的很多信任。」我認為這番話和這個民調結果,非常能夠說明問題。

 

眾所周知,企業界的信心對經濟很重要。沒有信心,就不會有長期投資的打算;沒有信心,才會有今天中國出現的資金和產業鏈的外流。而「沒有信心」在西方國家,可能是出於對於經濟前景的分析;而在中國,誠如歐盟商會的調查顯示的,完全是出於對於政治環境的判斷。習近平和劉鶴等中共領導人在最近釋放了一些改善企業經營環境的信號,這或許是一些分析家重燃對中國經濟的希望的根據,但他們忘記了一個最根本的因素,那就是: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的政治環境不可能有所改善。換句話說,在今天的中國,日益敗壞的政治環境,使得不管是本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都無法建立起對於未來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怎麼可能有持續的好轉?

 

※作者成長於80年代的北京,1987年考入北京大學後即從事學運,參與和組織了1989年民主運動,後為此兩次坐牢達6年多時間。1998年被流放到美國,得以進入哈佛大學10年,先後得到東亞系碩士和歷史系博士學位。現在擔任「對話中國」智庫所長。政治上的溫和堅定的反對派,思想上的理想主義者,生活中的資深閱讀者。出版有政治評論和詩歌散文等書籍20餘本。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