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將屆一年的烏俄戰爭讓美國變了

李濠仲 2023年01月29日 07:00:00
普丁和烏克蘭雙雙改變了美國對盟國的支援模式,還包括心態改變,這樣的改變,既用於現在,其實也已另見於台海。(美聯社)

普丁和烏克蘭雙雙改變了美國對盟國的支援模式,還包括心態改變,這樣的改變,既用於現在,其實也已另見於台海。(美聯社)

烏俄戰爭將屆一年,烏克蘭獲得的國際援助,單從美國就超過500億美金(軍援),近日將再收到31輛「M1 Abrams」坦克,看似源源不絕,但回顧去年此時,美方除了對俄羅斯將入侵烏克蘭發出警告外,並不見有打算大規模助陣跡象。戰爭影響世界局勢,對美國來說,它的內部確實也出現了變化。

 

長期以來,美國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學派,深深左右了美國外交政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當下,美國國內也不乏「因為烏克蘭走親美及親北約路線,才導致俄羅斯入侵」的論點,甚至緩頰俄羅斯並非帝國主義,而是「大國政治」,所以,緊鄰俄羅斯的烏克蘭,必須仔細注意俄羅斯人的想法才對,如果你拿棍子戳他(俄羅斯)眼睛,他當然會報復。這一派論點的另一特色,就是反對美國在任何其他地區「扶植自由民主的國家」,過去在伊拉克證明失敗了,今天在烏克蘭恐怕一樣行不通,哪怕追求民主自由是烏克蘭本身的主觀意願。同時他們也相信普丁從不打算永久征服基輔,烏克蘭只要至少讓出頓巴斯,普丁得到他想要的「安全感」,一場戰爭就可以避免。

 

不過,戰爭開打迄今,上述論點就愈趨薄弱,藉由普丁不斷釋出的個人歷史觀和使命感,無論他2014年占領克里米亞,還是2022年入侵烏克蘭,其實都是按照自己的軌跡藍圖在行事(包括預先建構歐洲能源交易網絡),以圖成就自己心中最輝煌的俄羅斯帝國形象,「反西方」則一直是他穩固政權的重要基礎。這時候再提「北約擴張論」,顯然已是不顧俄羅斯屢屢藉侵犯鄰國自我壯大的事實。

 

但起初讓美國對支援烏克蘭出現猶疑,不全來自國內現實主義派牽制,且除了顧忌刺激俄羅斯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外,最關鍵還在烏克蘭本身的不確定性。

 

美國一開始並不認為烏克蘭有反抗俄羅斯的能力和決心,加上烏克蘭政府過去以來不光彩的腐敗紀錄,讓美國對武力支援始終躊躇不前,連分享情報都有疑慮。直到烏克蘭擋下前期數波攻擊,讓莫斯科無法直接建立親俄政府接管基輔,才讓美國出現了第一次轉向(另經濟制裁證明效果有限)。而這當然和澤倫斯基意料之外,竟能迅速組成戰時領導核心圈有關。

 

澤倫斯基意料之外,竟能迅速組成戰時領導核心圈,直接影響了美國對戰事的態度。(美聯社)

 

之後,烏克蘭的確證明自己防衛的意志,美方也逐步和基輔建立了軍情網絡,包括基輔國際機場未被俄軍占領,俄羅斯海軍莫斯科號遭到擊沉,都有美方因素存在,另外就是藉由美國的武器迫使俄軍自基輔撤退到頓巴斯,美方提供的遠程火箭炮,且協助烏軍擊中數十個敵營高價值目標。可以說,烏克蘭讓美國對它改觀,一定程度也改變了這場戰爭之後的走向。

 

美國除對烏克蘭改觀,更重要的是對「普丁」改觀。普丁入侵烏克蘭,已無視1994年三個核武大國俄、英、美共同簽署的《布達佩斯安全保證備忘錄》,其內容除了要求烏克蘭放棄核武外,也保證三大國不以武力、經濟方式改變其邊界內的獨立和主權(包括白俄羅斯、哈薩克)。今天這一戰便證明了國際條約對俄羅斯這樣的國家並不具約束力。其後,俄羅斯進一步對烏克蘭犯下了戰爭罪、反人類罪、違反航行自由、截斷糧食供應、難民武器化以及核訛詐,基於規則的世界秩序,幾乎遭俄羅斯毀壞殆盡,過程中並反映了普丁一貫的特色──「見弱升級(壓迫)、見強就撤」,美國對俄態度轉趨強硬,或可看作是重新評價普丁後的結果。

 

直到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才又想起前八年前美國國務卿凱瑞在俄羅斯占領克里米亞時說的一句話:「很明顯地,俄羅斯一直在努力製造藉口,以便(對下一個目標)進一步入侵。」八年後,當俄軍出現在烏克蘭,證實凱瑞的先見之明,卻也為時已晚。歷史的弔詭就在,當年凱瑞是第一個提出向烏克蘭提供軍備的美方官員,和他持同樣立場的是時任副總統的拜登,反對方則是總統歐巴馬和時任副國務卿的布林肯,物換星移,總統換成拜登,布林肯成了國務卿,凱瑞一語成讖,普丁真的攻打了烏克蘭。拜登和布林肯會再重蹈覆轍嗎?

 

拜普丁、烏克蘭之賜,雙雙改變了美國對盟國的支援模式,不只軍援,最主要還包括心態,這樣的心態改變,既用於現在,其實也已另見於台海。2022年4月《紐約時報》資深外交記者寫下一篇評論,題為:「美國的猶疑如何一步步導致烏俄戰爭發生」。今天,他們其實更為關注自己的「猶疑」,會對中國釋出什麼樣的訊號。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