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好好辦一次初選對國民黨是有多難

陳嘉宏 2023年02月01日 07:02:00
四年前的國民黨中央迫於群眾壓力,弄出一套「民調式徵召」的辦法,為韓國瑜參選總統解套。(本報資料照片)

四年前的國民黨中央迫於群眾壓力,弄出一套「民調式徵召」的辦法,為韓國瑜參選總統解套。(本報資料照片)

2019年初,「韓流」餘威未褪,韓國瑜動輒以超過兩成,甚至三成的民調數據領先現任總統蔡英文,一股總統大選「非韓不投」的氛圍籠罩藍營。但卡在韓國瑜才剛選上高雄市長,韓國瑜在當年四月意有所指地公開聲明「沒有辦法參加國民黨現行制度的初選」;接著,國民黨中央迫於群眾壓力,弄出一套「民調式徵召」的辦法,為韓國瑜參選總統解套。韓也隨即在當年6月9日花蓮的造勢大會裡宣布參加黨內的「民調式徵召」。

 

「民調式徵召」的作法是由黨中央徵詢有意爭取或被推薦黨員意願後,公布參與民調的名單,再由所有參選人參加三場「國政願景電視發表會」後進行民調,由民調最高者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這個作法據稱可以替參選人免除主動表態參選的尷尬,也大幅減少參與民調者互相攻訐的可能性。不過,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韓國瑜在獲得提名之後的民調就開始落後,後來半年還持續被拉開,最終以慘敗260萬票收場,連高雄市長職務都遭到罷免。

 

事隔4年,國民黨又面臨一模一樣的處境。表態參選者不是位於政治光譜邊陲,就是民調太低;有實力一搏者,卻是才剛選上新職,或是已然退黨。談到要不要舉辦總統提名初選,黨主席朱立倫總是故弄玄虛說「國民黨一定推出最強的候選人」;但對於何時祭出辦法推出候選人,卻又未置可否。事實上,就連朱立倫這種曖昧不明的態度都與4年前的黨主席吳敦義幾乎一模一樣。

 

黨內民主或公開初選的確不是民主國家政黨唯一甄拔人才的管道,很多時候,初選還可能造成黨的分裂與內傷,導致未戰先衰。不過,初選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提早檢視不同候選人之間的優劣,免得政黨自己「選錯人」。以四年前提名韓國瑜為例,國民黨全黨上下想方設法要幫韓國瑜的落跑問題解套,但結果證明,初選解套了,大選並沒有解套,韓國瑜始終無法對自己的背信毀諾自圓其說;更不用說,在韓國瑜之後半年的競選期間裡,充分顯示他對兩岸政策與國際局勢的荒疏與無知,連既定的美國行都匆忙取消,一路荒腔走板,終至敗北。

 

同樣地,國民黨不辦初選,據稱是為現在「最強」的藍營候選人侯友宜開脫,但這能夠連帶幫他在大選開脫嗎?侯友宜的國民黨同志放過這個問題,難道民進黨在大選會輕饒他嗎?同樣地,侯友宜迄今從未對兩岸政策國際局勢提出任何完整的看法,從總統大選的角度,他是一個從未被檢驗過的參選人,怎知他現在的民調支持度數據是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上,一推即倒?

 

但如果有初選,侯友宜就必須為自己連任不到半年隨即想轉換跑道的行徑提出一套說法,並試探選民是否諒解?他也必須至少提出一套兩岸政策雛形,並接受選民專家反覆辯證,檢驗是否行得通?同樣地,如果有初選,郭台銘就必須解釋他在中國龐大的身家資產是否與總統職務存在利益衝突,也必須對他昔日若干反民主的言論提出解釋。至於號稱學經歷背景最完整的朱立倫總得對外說明,為什麼他歷練如此完整民調卻低宕不起?他在大選反敗為勝的契機何在?

 

在馬英九兩任總統之後,國民黨的問題是總在期待一個「救世主」降臨,於是天天都跟著起伏的民調數據隨波逐流;口水噴得太多,路線問題談得太少。殊不知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就是台灣各方政治勢力的基本面大對決,不談路線就是迴避自己的基本面,沒有基本面的政黨在大選最後階段只得讓對手「切香腸」,一塊塊地流失自己的選票。成天想著出奇兵,結果卻讓選民看笑話。

 

四年前的敗選殷鑑在前,好好辦一次初選,認真地談自己的路線,這對國民黨到底是有多難?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