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提供的戰車是攻勢武器,與步兵戰鬥車以及自走榴炮配合,有助於烏軍突破俄軍防線,收回失土。(德軍沙漠迷彩豹2A7坦克/維基百科)
美國已經同意援助烏克蘭30輛M-1主戰車,德國承諾14輛(最終兩營約80輛)豹-2,英國提供14輛挑戰者,可能還有其他國家接著響應。之前是否供應主戰車爭論,在於西方主戰車訓練、戰術、後勤支援,與烏軍裝備較小的俄製主戰車有很大不同。
西方主戰車重在60噸左右,比俄製主戰車40至50噸大許多。對烏軍戰車兵而言,西方戰車擁有較好裝甲、電戰裝備與活動空間,舒適空間尤其影響作戰效率。不過西方戰車耗油量大,需要4人操作,而且60噸超過烏克蘭許多橋梁承載設計,戰車兵、指揮官、規劃與後勤保修人員,都需要重新學習與適應這些新戰車。
二戰期間,美國與蘇聯的戰車設計,理念大致相同,強調中型重量,性能夠用就好,數量與品質平衡,例如美國M4薛曼與蘇聯T-34。德國則發展少量像虎式重型戰車,但油料補給、中途拋錨與保修不易等問題紛紛出現。二戰後西方與蘇聯戰車設計分道揚鑣,西方走向重型、較強裝甲與主炮,並解決德軍重型戰車缺失。蘇聯則以量取勝、中型廉價、操作簡單可靠。1963年服役的T-64,以自動裝彈器取代裝填手,使得戰車能更縮小,但出現彈藥庫缺乏防護,整輛戰車易爆等缺失。
現代俄羅斯戰車設計重量在38至48噸,125mm主炮,編制3人(車長、駕駛手與砲手),烏俄戰車全都採用此一規範。T-64為第一代產品,T-80在卡科夫(Kharkiv)生產,成為後蘇聯烏克蘭主戰車,有些性能提升成為T-84。T-72威力較小,但性能可靠,在烏拉地區(Urals)大量生產,並經過多次性能提升,最新型號為T-90。
相較俄式戰車輕型化,北約第三代主戰車重量54至67噸,使用120mm光膛主炮(英國挑戰者例外),編制車長、駕駛手、砲手與裝填手4人。美國M-1在1980年服役,但仍是全世界數量最多、技術最先進戰車。M-1歷經伊拉克戰爭,有數百輛裝備以色列戰利品(Trophy)主動防護系統,能擊毀來襲反戰車飛彈。由於加裝各種新型裝備,使得M-1成為北約最重戰車,最新型號(M1A2 SEP v3)重達67噸。不像其他北約國家戰車使用柴油,M-1裝備氣渦輪引擎,越野時每加侖只跑3英里,油料供應成為後勤補給一大負擔。M-1過重、技術複雜與耗油,不是滿足烏軍需求的首選戰車。
豹-2與M-1都是1979年美德共同合作計畫MBT-70發展而來,也是德國為義務役士兵設計的戰車,強調操作簡單容易。豹-2是世界上出口最多的戰車,7種不同型號共約生產3,500輛。德國本身僅擁有225輛,其他北約國家卻裝備2,000多輛,龐大的庫存量足以供應烏軍所提最低300輛戰車需求。德國在豹-2援烏猶疑不決,在於深怕美國搶走市場。一旦各國將其豹-2移交烏軍,之後接收美製戰車,德國將失去戰車升級與後續市場,以及對歐洲安全政策影響力。
英國挑戰者1998年開始服役,與豹-2與M-1相比,算是相對年輕,至今未作任何性能提升。挑戰者後勤困境是裝備120mm來福線主炮,與其他北約120mm光膛主炮彈藥無法通用。挑戰者共生產450輛,出口阿曼38輛,英國僅剩227輛,所以無法大量援助烏軍。其他北約國家援烏戰車包括法國雷克勒(Leclerc)與義大利阿里特(Ariete),這兩型戰車重量都在60噸以下,雷克勒是歐洲唯一使用自動裝填戰車。然而各國各自援助不同型號戰車,對烏軍後勤保修將是一大災難,才會要求德國提供或同意其他國再出口豹-2。
戰車是攻勢武器,與步兵戰鬥車以及自走榴炮配合,有助於烏軍突破俄軍防線。西方國家援烏武器從刺針、標槍到M-777榴炮與海馬斯火箭,進而愛國者飛彈與布萊德雷步戰車,特別是提供主戰車顯示西方國家團結一致,願意助烏抵抗俄軍春季攻勢以及收復失土,提高未來談判籌碼。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