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解放軍攻台──是由南往北或直取政經中樞?            

紀永添 2023年02月17日 07:00:00
美國智庫戰略與研究中心(CSIS)所進行的台海兵推,模擬了24種不同的情況,而擔任攻擊軍的一方,多數都選擇從南部登陸,再往北攻擊,奪取台灣的政經中樞。(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美國智庫戰略與研究中心(CSIS)所進行的台海兵推,模擬了24種不同的情況,而擔任攻擊軍的一方,多數都選擇從南部登陸,再往北攻擊,奪取台灣的政經中樞。(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美國智庫戰略與研究中心(CSIS)所進行的台海兵推,引發許多關注。很特別的是這場兵推,共模擬了24種不同的情況,而擔任攻擊軍的一方,多數都選擇從南部登陸,再往北攻擊,奪取台灣的政經中樞,導致戰事拖的很長。但國防部近年來的評估,卻認為中國應該會速戰速決,直接從北部登陸,特別是從淡水河口直撲台北市市中心,發動斬首戰,以瓦解台灣的指揮系統與抵抗意志。不過中國長年以來的文攻武嚇,卻都強調會以彈道飛彈全面攻擊台灣,並從北、中、南三路搶灘登陸。畢竟解放軍的規模龐大,的確有能力多路進犯,讓台灣中、南部的部隊,難以抽調兵力協防北部。甚至也有可能效法歷史上入侵台灣的方式,先佔領澎湖,再以澎湖為踏板攻擊台灣本島。這幾種戰術其實各有利弊,頗值得進一步討論,讓國人更瞭解台海衝突的可能情況。

 

台灣北部重兵雲集

 

國防部會研判中國攻台的主力,會從台灣北部登陸,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並不希望戰事拖的太長,讓國際社會有時間介入。直接攻擊首都,快速結束戰事,對中國來說是最好的劇本。其次是中國近年來跨海突襲的能力大增,除了外購與自行發展多款氣墊登陸艇,能從淡水河口直接溯河而上,進行奇襲,還興建配備全通式飛行甲板的075型兩棲突擊艦,可用機降的方式,發動斬首戰。搭配解放軍近年來不斷增強的精確攻擊能力,以長程巡弋飛彈或戰機發射的空對地飛彈,破壞各個重要的通訊、指揮中心,造成混亂。這種戰術的優點,是能在瞬間給予台灣政府極大的壓力,一旦國軍無法在第一時間應變,維持政府的有效運作,很可能會不戰而降,使友邦沒有辦法出兵救援台灣。對中國來說,攻台過程中的破壞程度越小,也越有利於戰後的穩定與治理。

 

中國075型兩棲攻擊艦25日在上海舉行下水儀式。(翻攝央視軍事頻道)

 

但直接攻擊台灣北部,也有許多的缺點。首先是國軍認為中國最有可能選用這種戰術,因此把精銳部隊部署在北部。中、南部的作戰區,只有一個裝甲旅與一個機步旅,但負責防衛北台灣的六軍團,擁有兩個裝甲旅與一個機步旅,再加上等同於旅級單位的關渡地區指揮部與蘭陽地區指揮部,光陸軍的兵力就是中、南部作戰區的兩倍以上。此外,海軍陸戰隊66旅早就從南部移往北部,憲兵的唯一一個裝甲營也在台北市內,還有特戰部隊與601航空旅,可謂重兵雲集。台灣北部可以登陸的地點少,海灘狹小,卻有重兵把守,對解放軍來說,有太多不易於搶灘登陸的因素。萬一將主力集中在台灣北部,卻在第一波攻勢中失利,即使有佯攻部隊在中、南部成功上岸,對中國來說,仍將是無法挽回的重大挫敗,因此這種戰術的風險極高,可謂孤注一擲。

 

台灣北部重兵雲集,圖為正在演訓的的陸戰隊66旅。(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戰略與研究中心的兵推,就是考量到直接從台灣北部登陸的風險太高,才會選擇將主力放在南部,採取穩紮穩打的方式進攻。這種戰術的好處在於南台灣的防禦兵力較薄弱,可以進行兩棲登陸的海灘寬廣平直,能成功上岸建立灘頭堡的機率很高。同時,在民用的高雄港與小港國際機場外,國軍最大的左營軍港、三個空軍基地與訓練飛行員的空軍官校,都位於南部地區。解放軍可以很快地佔領這些港口與機場,運送重型裝備與後續支援部隊抵達台灣。一旦中國能夠成功建立運補管道,不必擔心在跨海作戰中,補給線被切斷的潛在威脅,就幾乎已立於不敗之地,因為解放軍地面部隊的規模遠勝於台灣。解放軍可以一邊朝北推進,一邊向台灣政府施壓,要求簽訂城下之盟。中國不一定要真正打下台北市,只要地面戰鬥已無勝算,台灣就會選擇投降。

 

南部登陸的水文、地形與時間都不利進攻方

 

只是從南部登陸的缺點也不少,包括水文、地形與時間都不利於進攻方。台灣西部的溪流都呈東西向走勢,將平原切割的很零碎,平日水流不大,但遇到颱風暴雨時水位會快速上升,因此河岸兩側往往都有很高的堤防,形成人工障礙。防守方可以據河頑抗,在必要時甚至能炸毀橋樑,阻礙敵方裝甲部隊的前進,可大幅拖延敵軍的速度。此外,由南往北到苗栗一帶,將進入山區,敵方呈現仰攻的不利情勢,而且當地地形險峻,不易快速通過。只要台灣政府不主動投降,情況很可能會陷入膠著。戰事一旦久而未決,無法達成快速取勝的目標,中國所承受的國際壓力就會越來越大,這是中國最不樂見的。戰略與研究中心的兵推結果甚至顯示,如果解放軍採取這樣的戰術,即使美、日等國沒有介入,解放軍耗費兩個多月都沒有辦法結束戰事,佔領台灣。

 

M60A3戰車模擬敵軍進攻台北港,集結八里海岸迎擊。(攝影:陳愷巨)

 

那既然將主力放在台灣北部或南部的戰術都有缺點,那為什麼不兵分三路,同時攻擊台灣北、中、南三個作戰區?畢竟解放軍的兵力遠遠大過台灣,是可以辦到這件事的。特別是針對台灣的東部戰區,本身有三個集團軍,其中的第72集團軍與第73集團軍,都擁有兩棲合成旅,配備ZTD-05兩棲突擊車與ZBD-05兩棲步兵戰鬥車,很明顯是攻台的主力部隊。南部戰區的74集團軍,也一樣擁有類似的兩棲合成旅,再加上中國正在擴編的海軍陸戰隊與空降部隊,解放軍的確有能力三路進犯,讓台灣各作戰區的部隊,分身乏術,無法跨區支援。這樣即使其中一路登陸失敗,無法達成作戰目標,也不會全盤皆輸。俄羅斯進攻烏克蘭時也是採取類似戰術,兵分多路推進,同時攻擊基輔、哈爾科夫與烏東地區,在戰爭初期讓烏軍左支右絀,一度陷入危急。

 

兵分三路的渡海載具將更為窘迫

 

不過台灣的作戰環境與烏克蘭截然不同,戰略與研究中心的報告中認為,台海一旦爆發全面衝突,歐美等國很難像支援烏克蘭一樣,將武器彈藥送抵台灣。因為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與別的國家沒有陸路相連,中國勢必會封鎖台灣周邊海域,讓運補船隻無法靠近。但作戰環境對攻守雙方是公平的,台灣不易得到外界支援,中國也不容易將兵力運送到台灣,在台灣海峽的阻隔下,需要大量的渡海載具,才能完成運輸任務。雖然中國也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近年來積極籌建兩棲登陸艦艇與大型運輸機,甚至演練徵調民用渡輪來協助運輸任務,渡海能力有顯著提升。不過要支撐一場大規模的登陸戰,仍然非常勉強,若採兵分三路的戰術,渡海載具的數量將更為窘迫,再加上戰損的因素,每一路都無法在第一時間投射充足兵力,很可能被分批殲滅。

 

共軍從南部登陸的缺點也不少,包括水文、地形與時間都不利於進攻方。圖為「漢光37號」在屏東進行實兵演習。(軍聞社提供)

 

就因為跨海作戰如此困難,在過去航海技術不發達的時代,清朝擊敗明鄭,成功佔領台灣的方式,是先攻打在海峽中央的澎湖,取得攻台的踏板。這個古老戰術的優點,是能大幅減少直接渡海的風險,縮短補給線的長度,同時控制台灣海峽的航道。而且澎湖是台灣外圍最重要的島嶼,一旦陷落,將嚴重打擊台灣守軍的士氣,導致民心潰散,不戰而敗。直在今日,澎湖在台海防禦作戰中,仍有關鍵地位,因為部署在澎湖的防空飛彈,能監控整個海峽上空,反艦飛彈則扼守周邊航道,從澎湖起飛的戰機可以快速攔截中國戰機。國軍過去一直都會派遣天駒部隊到馬公機場駐紮,擔任第一線的防空任務,在近年來外島兵力已逐步縮減的情況下,只有澎湖與東引不減反增,就說明重要性。中國若是施法故技,一樣先佔領澎湖,可大幅減輕攻台時的側翼威脅。

 

台灣澎湖互為犄角

 

不過這樣的戰術,適不適合在今日使用,其實有非常大的爭議。因為台灣與澎湖互為犄角,攻擊台灣時,如果不同時牽制澎湖,澎湖的防空飛彈與反艦飛彈勢必會攻擊中國的戰機與渡海船團,破壞解放軍的登陸計畫。反過來說,如果企圖先佔領澎湖,卻沒有同時攻擊台灣,則在台灣的部隊,一定會全力支援澎湖。即使最後中國能順利佔領澎湖,也要付出極大代價,同時喪失了最重要的先機,讓台灣本島可以完成動員準備。雖然中國佔領澎湖可以對加強施壓,但奪取外島絕對不可能讓台灣政府立刻屈服。所以先奪取澎湖,甚至是金門、馬祖、東引或東沙等外島,雖然在政治與宣傳上,能獲得新的籌碼,卻會讓中國陷入極為不利的處境中。採用這種戰術,即使在戰場上獲得勝利,也無助於大局,因此戰略與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也認為機率不高。

 

空軍駐防澎湖馬公基地的天駒部隊經國號戰機。(軍聞社;攝影:周力行)

 

在仔細推演過中國攻台的幾種戰術後,我們可以發現這世界上並沒有一套完美的方法,可以確保一定獲勝,所有的作戰方案,都有利有弊。關鍵在於戰前有無充足的準備,戰時的意志力與行動力,整體民心士氣的向背。台灣民眾不必相信中國那種萬船齊發,朝發夕至,三天內全面佔領台灣的政治宣傳,也不能對威脅視而不見,過於輕敵。積極投資軍事建設,嚴格監督國軍的發展與改革,才是繼續保有台灣自由民主的唯一有效方式。美國智庫的兵推,值得國人嚴肅看待,但也不必對美國將領預測何年何月中國將會武力犯台,過於恐慌。因為美國身為世界強權,常常介入國際事務,常年整軍備戰,往往料敵從寬,隨時準備出擊。台灣應該學習的,是這種枕戈待旦的精神,而不是彌漫著失敗主義,手足無措,自亂陣腳,國際社會也不會聲援這樣的國家。

 

台灣應從這些兵推過程中學習。中國有可能直接攻擊北台灣的政經中樞,瓦解指揮鏈,國軍就應該思考,戰時轉移的指揮中心,是否還要繼續留在北部。在未來的國土規劃中,是否要將部份機關轉移到中、南部,避免在戰時被斬首,而讓整個政府癱瘓。再者,目前台灣南部的地面兵力較為薄弱,但重要軍港與多個空軍基地都在南部,是否要想辦法強化這些地點的防禦能力?在宣布延長義務役的役期後,利用編成更多守備部隊的機會,來平衡南北的戰力差距?解放軍的主力不管從台灣的北部或南部進攻,都極有可能同步發動佯攻,以牽制台灣各作戰區的部隊,甚至真的三路進犯。過去國軍曾考慮強化各作戰區獨立接戰的能力,將三個軍團改制為全新的作戰區,這個計畫是否仍在進行?這些針對國軍不足之處的改革,才是台灣社會應持續關注的重要議題。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