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四百年》──蔣中正毫不遲疑答應美援

吳聰敏 2023年02月26日 07:00:00
美援的火車有DT650及CT270型,為當時最快的臺鐵客運火車。(維基百科)

美援的火車有DT650及CT270型,為當時最快的臺鐵客運火車。(維基百科)

1949年12月8日,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之後,台灣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台灣的局勢與287年前(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占領台灣後的情況類似。鄭氏王朝期間,清朝政府處心積慮想要拿下台灣。1949年底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之後,中國共產黨也是決心要拿下台灣。

 

1950年1月5日,美國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公開聲明,美國無意介入中國的內戰,也不會對國民政府提供軍事援助。6月15日,英國駐淡水的領事館報告說,自大陸逃難來台的有錢人家已設法離台,而美國駐台北的領事館在前一個月已開始規劃疏散計畫,並要求在台灣的美國婦女與小孩先行撤離。報告裡又說,若美國不提供援助,國民政府命在旦夕。

 

意外的是,1950年6月25日天外飛來救星,北韓的軍隊越過北緯38度線,攻打南韓。韓戰爆發後,美國對台政策180度轉變;6月27日,杜魯門總統派遣第七艦隊巡航台灣海峽,以防止中共侵略台灣。說起來弔詭的是,當時的北韓領導人金日成是改變台灣命運的人。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於1948年推出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主要目的是協助西歐國家戰後的重建工作。但是,中國也是接受援助的國家之一。1948年7 月,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美經濟援助協定」,是為美國對中國經濟援助的起點。但是,大陸旋即淪陷,美國經援計畫也暫停。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美援迅即恢復;而且,除了經濟援助之外,美國還提供軍援。

 

表19.1為1949–1966年度台灣所接受的經濟與軍事援助,其中分為三段期間:馬歇爾計畫(1949–1952),共同安全法案(Mutual Secu- rity Act, 1953–1961),與國外援助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 1962–1966)。1951年美國國內通過的共同安全法案,目的是要協助貧窮國家,並圍堵共產主義的擴張。1962 年開始,共同安全法案為國外援助法案所取代。

 

 

美國負責對外援助的機構在1948年稱為「經濟合作總署」,之後名稱曾多次改變:

 

•經濟合作總署(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簡稱為ECA), 1948–1951;

 

•共同安全總署(Mutual Security Agency, 簡稱為MSA),1951–1953;


 

•國外作業總署(Foreign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簡稱為FOA),1953–1955;

 

•國際合作總署(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簡稱為ICA),1955–1961;

 

•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簡稱為USAID),1961 年迄今。

 

在共同安全總署期間,負責中華民國援助事務的機構稱為「共同安全總署中國分署」(Mutual Security Mission to China),簡稱為安全分署。以下,美國國際開發總署將簡稱為「開發總署」,負責中華民國援助的機構則簡稱為「開發分署」。不過,為了簡化文字起見,在不會產生誤導的情況下,美援期間,美方負責台灣援助的機構都直接稱為「開發分署」。

 

 

圖19.1為美國對台灣經濟與軍事援助的標誌,中間的這一個是蓋在台大圖書館所收藏的一本英文書上的印章,顯然當初的購書經費是由美援提供的。

 

台灣負責處理美援事務的機構是行政院底下的「美援運用委員會」(簡稱為「美援會」),其他相關的機構還包括「經濟安定委員會」(簡稱為經安會)與「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為農復會)等。1963年9月,美援會,經安會及工業委員會合併,成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簡稱為經合會),後來變成「經濟建設委員會」(簡稱為經建會),即今日的「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為國發會) 之前身。

 

美國經援計畫分為贈與及貸款兩大類,軍援則都是贈與。軍援計畫主要是由美國提供大炮,飛機,船舶,軍械,及其他軍用設備。此外,美國協助建立機場,道路,通訊設備,以及訓練計畫等,也屬於軍援。在1949–1966年度期間,軍援與經援贈與合計是36.96億美元,平均每年2.17億美元。1960年,台灣的GDP是17.43億美元,以這一年的數字為代表,台灣每年收到的贈與性美援占GDP的12.5%。

 

美援的規模龐大,因此所有的研究者都同意,美援對台灣政治、經濟與文化各層面的影響深遠。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美援計畫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1 個階段大約是1950–1953年度期間,第2個階段是1954年度之後。在第1個階段,美援的目標是穩定台灣的經濟,第2個階段的目標則是促進經濟發展。

 

19.1經濟穩定

 

1953年春季,美國共同安全總署在對國會報告時,說明台灣的經援計畫有3 個目標:(a)經濟穩定,(b)協助美方的軍事行動,(c)提升台灣自立(self-support)的能力。經濟穩定是首要目標,經濟若不穩定,其他兩個目標都很難達成。

 

安全總署的報告強調經濟穩定,原因是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美國負責軍援與經援的人員來到台灣,發現台灣的財政與經濟已經是病入膏肓(in a critic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osition),最嚴重的兩個問題是惡性物價膨脹,以及外匯存底幾乎已經告罄。因此,美援一開始的目標就是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惡性物價膨脹戰後初期的物價膨脹率在1949年6月達到最高,為13,205%;換言之,物價上漲為一年前的132.05倍。1949年底,物價指數年增率仍高達2,631%;1950年5月,物價指數的年增率為516%,但比起年初已明顯下降。

 

前面第17章已經說明戰後惡性物價膨脹的原因。二戰結束後,台灣立即出現惡性物價膨脹,原因不是台灣本身的財政赤字,而是中央政府在大陸的財政入不敷出。惡性物價膨脹造成社會動盪不安,但經濟學家很早就知道如何使物價穩定下來。歷史上所有的惡性物價膨脹都是因為政府財政崩潰所造成的。如果財政赤字能夠縮減,甚至財政收支能平衡,物價膨脹問題很快就能解決。

 

但是,在1950年上半,各方都預測,中共即將攻打台灣,沒有人認為物價能穩定下來。1951年11月,財政部長嚴家淦在立法院報告下一個年度(1952)的中央政府預算。這時候美援進到台灣已經快一年半,雖然財政赤字仍然龐大,但財政收支的前景已經不悲觀。嚴家淦說,「前年(1949)我們中央政府在大陸上整個收入的差額在85%以上,去年差額已退到35%,今年更少。」他所說的「差額」是指財政赤字,亦即,如果1949年的歲出是100萬元,歲入只有15萬元。

 

嚴家淦接著報告1950年財政赤字的細節,「但百分之三十幾已包括美援收入,假定美援收入作為收入,差額只有二十幾,否則差額就有百分之三十幾。」以上的紀錄文字意義模糊,但不難判斷嚴家淦想要說的是,1950年的美援,使台灣的財政赤字由原先的大約30%,變成大約是20%。

 

1951年度,台灣的國防預算是新臺幣1,151百萬元。因為美國對外援助計畫的原則是不能直接補助受援國的國防支出,因此,以上的預算數字並不含美援。不過,美國的軍事援助免費提供大量的武器與軍事設備給台灣,因此國防部不需要再編列買武器的預算。他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美援,1951年度的國防預算一定遠高於上述的1,151百萬元,財政赤字也必然大幅增加,而物價也不可能穩定下來。

 

國際收支逆差

 

嚴家淦接著說明國際收支的窘境,1950年1月國民政府動用中央銀行的16萬兩黃金來支付中央政府的支出。嚴家淦說,「這種事實,在短期間是可以做的,但如果長期下去,沒有不垮的道理。...如果每月要花十幾萬兩黃金,請問我們有多少黃金?」1951年1月,台北市場上黃金1台兩的價格為新臺幣350元,因此16萬兩黃金的價值是56.0百萬元,占1951年度國防預算的4.9%。為何國民政府要出售黃金?這批黃金是在美國市場上出售以換得美元。中央政府的支出有一部分是用於支付國外商品的進口,包括武器,化學肥料,與紡紗用的棉花。正常情況下,購買國外商品是以美元外匯支付,但因為中央銀行保有的美元外匯已經見底,只好以出售黃金來應付。

 

美援恢復後,由美援計畫進口的物資是美方出錢購買,國民政府不需再動用美元外匯。1950–1953年期間,美援計畫下實際進口的物資合計是250.2百萬美元。但即使有龐大的美援挹注,1951年初,外匯存底仍告罄,且積欠國外銀行1,050萬美元,故中央銀行在1951年又運出90萬銀元到美國出售。1950年代上半,國際收支逆差的問題一直揮之不去,1954年底外匯存底又再度變成負數。

 

 

美援與政府預算

 

美國對外國的援助計畫須編入政府預算,援助計畫與金額必須經過國會審核通過。美國的財政年度是由上一年的7月到本年的6月,以1953年度 (1952年7月至1953年6月)的經援為例,開發分署大約在1951年9月就與國民政府協商,並編列各項計畫的金額,最後在1952上半年由美國國會通過預算後,7月起才能撥款使用。

 

1950年代初期,台灣的財政年度與曆年相同。1952年度的中央政府預算,照規定必須在1951年9月底由行政院提交立法院審查,但卻延到11月15日才送達。11月27日,立法院開祕密會議,行政院長陳誠一開始就說明預算案延遲送達的原因是:「下年度總預算要配合下年度的美援運用計畫來編製,...下年度軍費預算的編造,就是酌量採納了美國軍援顧問團的建議。」

 

陳誠的說明解釋了中央政府預算的編製與美援計畫的關係,中央政府在編製預算時必須考慮美方能提供多少援助。1953年10月6日,台北美國大使館的瓊斯(Howard Jones)臨時代辦(counselor and charge´ d’affaires),與美國軍事顧問團蔡斯將軍(William C. Chase)及開發分署卜蘭德(Joseph L. Brent)副署長拜訪蔣中正總統,主要目的是請求中央政府的預算在送交立法院審查之前,先經由美國軍事顧問團(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 簡稱為MAAG)評估(review)。美方提出這項請求的原因是,行政院的預算若能與軍援計畫充分協調,才能避免浪費,美援也才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蔣中正毫不遲疑地就答應。

 

1953年之前,台灣的會計年度與曆年相同。1953年起,行政院把政府會計年度改成從當年的7月到翌年的6月,主要原因應該是為了配合美援計畫之預算編列。

 

※本文摘自《台灣經濟四百年》第十九章美援/春山出版/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曾任中央銀行理事,著有《經濟學原理》、《經濟學概論》、《總體經濟學》、《經濟學理論與實際》(與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合著)、《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與陳虹宇、李怡庭、陳旭昇合著),並與吳聰慧共同開發cwTeX排版系統。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