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重塑地緣政治格局 中國威脅成關注焦點

王能斌 2023年02月23日 22:30:00
俄烏戰爭屆滿周年,全球形勢、國際政治都已出現大幅轉變,通往和平的道路卻仍然看不到盡頭。(美聯社)

俄烏戰爭屆滿周年,全球形勢、國際政治都已出現大幅轉變,通往和平的道路卻仍然看不到盡頭。(美聯社)

俄烏戰爭爆發屆滿1周年,在烏克蘭頑強抵抗意志,以及西方國家慷慨捐輸下,除了使俄軍企圖在短時間內占領基輔,扶植新的傀儡政權、重新建立與北約勢力之間的緩衝區等盤算落空,更凸顯出俄軍在指揮、人員訓練與士氣等方面的嚴重不足。戰爭持續對全球的影響也正日益擴大,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更指出長達數十年的後冷戰時期已畫下句點,而國際間的合縱連橫、地緣政治等面向,也都因此出現轉變。

 

 

後冷戰時代終結、「新鐵幕」形成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今年1月時,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演說中,表示俄軍對烏克蘭展開侵略的那一刻起,後冷戰時代(post-Cold War)就已告終結,且凸顯出全球化與互賴,已無法確保國際和平與發展的事實。

 

隨著國際制裁、西方企業撤出俄國,「新鐵幕」(New Iron Curtain)似乎也正降臨,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教授傑爾曼(Tracy German)就指出,俄烏雙方的戰爭,已逐步擴大為「以美國為首的自由世界」,以及一個「由怒氣衝天的俄國以及受戰爭鼓舞、正在崛起的中國」的兩個陣營對立的局面。

 

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 GMF)副主席萊瑟(Ian Lesser)指出,包括中國、北韓、伊朗等國家與俄國之間的關係,都因為戰爭的發展而更加緊密,其中北韓、伊朗更相繼提供作戰所需的彈藥、無人機等裝備,使俄方有能力擴大攻擊烏克蘭重要基屬設施,導致烏克蘭民眾受害甚深。

 

中亞、高加索、巴爾幹、非洲、亞太等地區,成為中國、歐盟、俄國、土耳其等強權競逐影響力的角力場所,而這場戰爭也削弱俄國對中亞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控制,並為土耳其開創斡旋者的新角色。智庫「法國地中海戰略研究基金會」(FMES)負責人哈祖(Pierre Razoux)認為:「無可避免的是戰爭結束後,俄國與歐洲會變弱,美國與中國將是從中得利的兩大贏家。」

 

 

 

俄國總統普丁(右)與伊朗總統萊希會面
俄國與少數盟友間的關係,因為俄方對於軍火與裝備的需求而更加緊密,圖為俄國總統普丁(右)與伊朗總統萊希去年9月在烏茲別克會面。(美聯社)

 

 

中國對台灣威脅成為關注焦點

 

俄國總統普丁從開戰前至今,就將烏克蘭稱為是俄國歷史上的一部分,而且從來不是「真正的國家」,該論點呼應了中國對於台灣地位的表述方式,俄烏戰爭的爆發,也使得北京獲得某種程度的鼓舞。

 

在俄烏開戰半年之後,中國在2022年8月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聲稱台灣自古就是中國一部分,強調北京尋求「和平統一」的同時,也表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雖然該主張早已存在,但北京當局明顯在俄烏開戰後的這段時間內,將威脅不斷升高,包括在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展開一系列針對台灣的軍事演習,期間發射飛彈飛越台灣上空,並落入日本專屬經濟海域,恐嚇意圖明顯。

 

因此,日相岸田文雄表示,若放任俄國在烏克蘭予取予求,恐進一步使中國獲得鼓舞,進而形成「與目前極為不同且我們將無法接受」的國際秩序,「單方面以武力改變現狀的行為若不被制止,會使相同情況發生在包括亞洲的任何地區」。

 

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資深研究員葛蘭姆(Euan Graham)則認為,中國對台動武的複雜程度遠高於俄國入侵烏克蘭,且俄軍在戰場上的表現,也將使中國政、軍高層對於發動規模更大的軍事行動有所顧慮;但威脅的確存在,葛蘭姆強調「台灣從烏克蘭的經驗中,認知面對衝突必須要保有更大規模的後備戰力」,因此使我國在去年年底時,宣布將義務役恢復為1年。

 

中國軍事大幅擴張
面對中國威脅升高,我國宣布將義務役恢復至1年。圖為國軍演訓。(美聯社)

 

 

北約從腦死中復活、美歐關係升溫

 

在過去數年之間,時任美國總統的川普,多次對於北約(NATO)國家普遍對防衛挹注不足的情況表達嚴厲的批判,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 曾痛批北約已經「腦死」,然而在戰爭爆發後,北約國家向基輔慷慨捐輸武器裝備,並且更改輸出武器的政策,使烏克蘭能夠頑抗俄軍侵略,更讓包括芬蘭、瑞典等原本無意加入北約的國家,陸續提出入會申請。

 

此外,北約也在去年首度將中國視為戰略挑戰,雖然強調北京當局並非敵對的一方,但對於北京當局軍事擴張意圖,以及與俄國發展緊密關係等行為發出警告;此外,美國與歐盟的關係,也因為聯手對俄國進行制裁而有所改善,同時也使英國脫歐衍生的爭論被擱置。

 

對歐盟而言,俄烏戰爭既是一個展現自己能擔重任的機會,卻也有再度屈從華府的危險。歐洲領袖現在與美國共同支持基輔,藉此加強與華府的關係,但他們了解,如果某個孤立主義候選人入主白宮,他們就可能被拋下。

 

 

 

北約因俄烏戰爭的爆發而再度活躍
北約原本令人詬病、甚至被譏為「腦死」,卻因俄烏戰爭的爆發而再度活躍。(美聯社)

 

 

歐洲再度壟罩在戰爭陰影下

 

近日衝突最為激烈的烏東地區戰鬥情形,使外界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為著名、寸土必爭且傷亡極慘重的壕溝戰,各國之間爭相採購與研發軍備,也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戰間期發展。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安全領域資深學者伯里(Patrick Bury)表示,戰爭爆發前,各界評估下一場戰爭將會是高科技戰爭,以各種最新技術與網路攻勢為主,火砲與戰車則將成為配角。

 

然而伯里指出,根據目前情況看來,傳統槍砲彈藥仍然是俄烏戰爭的主角,強大的火砲系統與裝甲戰力,也仍然是烏克蘭戰場上最具宰制力的裝備,因此「傳統戰爭、國與國之間交戰的型態已然回歸」。

 

烏軍在哈爾科夫周邊進行巡邏任務。
烏克蘭境內的戰鬥型態,不禁令人聯想起上個世紀曾經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圖為烏軍在哈爾科夫周邊進行巡邏任務。(美聯社)

 

俄有淪為北京附庸風險

 

雖然在戰爭並未落幕的此刻,難以預料未來的國際政治樣貌,但萊瑟表示,雖然包括敘利亞、北韓、伊朗與委內瑞拉等國仍將緊緊跟隨俄國的腳步,可以肯定的是俄國在國際間的聲望,恐怕已難從因為發動戰爭的嚴重打擊中復原。

 

至於俄國與中國的關係,則是持續強化,但如同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預測部門主管德瑪雷斯(Agathe Demarais)所指,俄國當前處境無法跟中國平起平坐協商,「中國將對俄國予取予求,且未必給俄國想要的東西」,例如武器和重要電子零組件等。俄烏戰爭反而使莫斯科面臨淪為北京附庸或衛星國的風險。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