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共步步逼近的武力威脅,瞭解並提升民眾的整體防衛意識與抗敵決心更顯得刻不容緩。(資料照片/攝影:張哲偉)
近年來,隨著台海緊張情勢升高,國防議題的能見度與討論度大幅攀升,不同機構也不時針對國防議題進行民意調查,藉此瞭解民眾對國防事務的觀點。例如,《東森新媒體ETtoday》於今(2023)年2月12日發布民調指出,若兩岸爆發軍事衝突,僅約19.6%民眾願意從軍保衛台灣,22.5%則表示不願意上戰場。「21世紀基金會」發布民調顯示,若兩岸發生戰爭,願意積極「抵抗」(21.6%)甚至「從軍」(4.9%)的比例合計約為二成七。
上述關於國人防衛決心的民調數字顯然與「國防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國防院)或「台灣民主基金會」調查發現近七成民眾願為台灣而戰的結果有不小的落差。事實上,民意調查是測量並推估公眾態度的一種工具,公眾態度本身不僅具有流動性,而且大多缺乏「真值」(true value)供參考驗證。因此民調數字的落差不應被簡單解讀成「對錯」或「真假」的問題,而須考量不同機構調查方法與測量工具的差異。本文從問卷設計差異的視角,來探究國人防衛決心民調數字落差的成因。
測量民眾防衛決心的工具:「封閉式」與「開放式」題型
一般來說,民調測量民眾防衛決心的方式有兩大類,其一是以「封閉式」(closed-ended)問卷施測,例如國防院民調問「如果中共真的武力犯台,請問您願不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受訪者僅能在「非常願意」至「非常不願意」中擇一。另一種則是「開放式」(open-ended)問卷設計,如美國杜克大學的《台灣國家安全調查》問「如果台灣與大陸發生戰爭,請問您會怎麼做?」,並允許受訪者自由填答。上述東森民調與21世紀基金會的問卷設計與之類似。
封閉式問卷掌握到哪些不想也不願參戰的人
封閉式的題目設計詢問的是「態度」,且限制在「非常願意」至「非常不願意」的4分量表中擇一。對受訪者而言,此種問題相對容易作答。不過,缺點是受訪者可能會在「為保衛台灣而戰」的神聖使命驅使下,回答「願意」這個符合社會期待的答案,因而高估了民眾的參戰意願。這種受訪者因擔心自己的真實想法背離社會主流價值,而傾向回答一個普遍被認為是「正確」答案的誤差,稱為「社會期許偏誤」(social desirability bias)。經驗研究指出,至少有7%的受訪者在回答願不願意為台灣而戰時,傾向隱藏其內心「不願意」的真實態度。
因此,利用封閉式問卷題目測量民眾防衛決心,掌握到的是那些不隨波逐流、勇於表明自己不願意為台灣而戰的人。以國防院歷次民調結果來看,我們推估不願為台灣而戰(回答不願意和非常不願意之加總)的比例約在20%左右。
開放式問卷測量到義無反顧的保台義勇軍
另一方面,測量民眾防衛決心的開放式題目設計雖然可以避免社會期許的問題,可是這種題型不但提供的資訊過少,而且「請問您會怎麼做?」也較偏向行為層面。受訪者回答的難度偏高,也不容易從中做出判斷,因此可能低估民眾的防衛決心。實際上,上述美國杜克大學《台灣國家安全調查》的歷次調查顯示,約有二成的受訪者回答不知道或無意見,若再加上「順其自然」等模稜兩可的答案比例更高。可見受訪者面對這種開放式問卷題型的確不易回答。
因此,在缺乏相關資訊條件下,問卷施測回答「從軍」、「加入抵抗」或「協助後勤」的受訪者,其實是有高度意願參戰,或從旁協助抵禦共軍入侵的一群人。不論是《台灣國家安全調查》、東森民調或21世紀基金會的台海安全民調,這群人在20歲以上成年人的占比皆在20%左右。換句話說,若以我國20至64歲人口(約1,500萬)來換算,若中共武力犯台將約有300萬人挺身抵抗。這股民間的力量,不論是直接投入戰場或從旁支援,絕對是台澎金馬防衛作戰的一大助力。其餘的人,不論現階段在民調中回答願意或不願意,最後是否參與戰鬥或抵抗將取決於戰況發展。這也是為什麼民心士氣在戰爭研究中舉足輕重的緣故。
防衛決心的民調測量工具精進方向
兩岸的軍事資源差距日益擴大,一旦中共武力犯台,台灣需要運用所有可用的軍事與民間資源,結合全民力量捍衛家園。面對中共步步逼近的武力威脅,瞭解並提升民眾的整體防衛意識與抗敵決心更顯得刻不容緩。儘管坊間不時會針對民眾的作戰意願進行民意調查,但囿於測量工具,導致民調結果產生不小的落差。本文認為運用民調方法測量民眾防衛決心的工具仍有精進的空間,未來除了可利用「正面追問」或「反面探詢」進行施測之外,也可考慮使用題組式的複合測量,探討各種面向的防衛決心。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