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巴赫姆特的烏克蘭守軍,隨身攜帶西方援助的無導引火箭彈。(美聯社)
在俄國總統普丁悍然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以大軍兵分多路入侵烏克蘭,試圖以軍事手段加以占領首都基輔,推翻合法的民選政府。然而最終卻在烏國總統澤倫斯基領導下,烏克蘭軍民上下一心,挫敗俄軍的企圖,並逐步收復失土;如今雖然仍未見止息干戈的曙光,但烏軍擋下俄軍進攻的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教訓,卻相當值得台灣借鏡。
全球防衛雜誌採訪主任陳國銘受訪表示,烏克蘭能夠在2月24日俄軍發動進攻後,堅持到4月7日北方進攻基輔與東北方哈爾科夫與蘇梅地區的俄軍主動撤離,和2022年元旦正式成立並迅速擴編的國土防衛軍(Territorial Defence Forces,TDF)延滯俄軍角度俄軍推進的腳步密不可分。在2014年烏東衝突期間,烏克蘭成立許多志願性質民兵組織「國土防衛營」、這些單位後來多半被整編成 「國民衛隊」(National Guard)之後,依據地緣性質在各地又建立新的國土防衛軍單位。
烏克蘭國土防衛軍可以說照搬鄰國波蘭的同名單位的制度、組織架構、徽章甚至連官方網站架構與配色都極其相似,在編制上主要規劃每個地區組成1個旅,總計多達25個旅、150多營級單位,據稱至去年3月6日時,全國已有10萬人加入了國土防衛軍,而在基輔保衛戰期間,當俄軍先鋒攻抵基輔郊區時,當地軍政部門更發放1.8萬槍枝將民眾武裝起來,保衛首都。
而國土防衛軍成員在戰場上則發揮相當大的作用,除了協助正規部隊作戰、運送傷員或補給物資,也能善用地緣特性進行伏擊車隊的行動;去年春季便有不少在社群媒體上曝光的影片,可見穿著便服的國土防衛軍成員伏擊俄軍車隊得手後,以私家車輛快速脫離交戰區域。即便被俄軍完全控制的區域,也可透過各種通訊方式向烏軍傳遞有用的情資。另外,被烏克蘭廣泛宣傳,由國際人士組成的「國際軍團」(International Legion of Territorial Defense of Ukraine),也隸屬在國土防衛部隊之下。
而對抗擁有各種戰甲車輛的俄軍正規部隊,國土防衛軍則是依託城鎮或是複雜的地形,藉以抵銷俄軍的物質裝備優勢。也因此當時西方各國主要即時援助了大量的輕兵器以及反裝甲火箭、飛彈為主;其中最受矚目的便是「標槍」與NLAW兩款反裝甲飛彈。
NLAW全名為「次世代輕型反戰車武器」(Next Generation Light Anti-tank Weapon),由瑞典的「紳寶波佛斯動力」(SAAB Bofors Dynamic)與英國的「泰利斯空防」(Thales Air Defense)合作研製,由於具備導引能力,因此歸類為輕型反戰車飛彈。
NLAW採用瑞典「BILL 2」飛彈的導引與彈頭設計,搭配開發AT-4 CS反戰車火箭的密閉空間發射技術而成,主要由「泰利斯空防」公司在北愛爾蘭的工廠負責組裝總成,採單發拋棄設計,成本約為20000英鎊;全重約12.5公斤,全長約1.016公尺,有效射程則為20至600公尺(英軍說法),威力則可貫穿超過500公厘厚的鋼質裝甲。
NLAW最大特色是採用被動式的「預測視線」(PLOS)技術,先由射手利用Trijicon公司製造的2.5倍率光學瞄具追蹤目標,再利用磁性感測儀抵銷敵方的反制措施,進而使飛彈命中正確的目標。
並且NLAW具有2種開火模式,第一種為適合攻擊如直升機、卡車等軟性目標的傳統直射方式,第二種則是針對主戰車的攻頂模式,即便敵方目標僅露出一小部分,亦可瞄準加以攻擊。英國在1月中旬提供約2000枚NLAW,在俄軍發動入侵後,盧森堡也義助100枚NLAW。由於NLAW實戰表現出色,目前包括英國與瑞典都已大量增購,並獲得許多國際客戶青睞。
而擊退進犯基輔俄軍的另一大功臣則是美製FGM-148「標槍」(Javelin)反裝甲。1996年正式部署的是用來替換M47「龍式」反戰車飛彈;單發成本則約17.5萬美元,自美軍於2003年在伊拉克首度實戰以來,目前已量產超過1.2萬具指揮發射單元(CLU)與4.5萬枚飛彈;並獲得全球眾多國家採用,也在許多局部武裝衝突中可見其蹤跡。
標槍飛彈主要分為指揮發射單元、發射管以及飛彈三大部分,全套完重達22.3公斤,其中發射管為拋棄式,而具4倍率光學瞄準裝置與熱影像儀的CLU重約6.4公斤,供射手重複使用搜索與鎖定目標;標槍飛彈通常採2人一組攜帶的編制,最大特點在於可選擇傳統的直接攻擊,或針對敵方戰車薄弱頂部的攻頂模式,彈頭則採用串聯設計,可貫穿加掛爆炸反應裝甲的600公厘厚鋼質裝甲。
除反裝甲車輛外,亦可用於打擊建築物、工事或直升機等目標。由於標槍飛彈採「軟發射」設計,並且具「射後不理」功能,因此隱蔽度更高,提升標槍小組戰場生存性。單兵發射「標槍」射程約2500公尺,在車輛載具上發射時,具有更遠的4750公尺射程。
此外,西方在當時還盡全力提供大批單價更便宜的無導引反裝甲火箭或是無後座力砲,包括德國的「鐵拳3型」、RGW90,西班牙的C90、A100,多國共同提供的M72A4、AT4、84公厘無後座力砲,波羅的海三國提供的Pv-1110 90公厘無後座力砲,以及美軍的M141 BDM。這些武器有效的補充烏克蘭重裝火力不足之處,使普丁原定大軍壓境迅速占領烏克蘭精華區的目標完全破產。
陳國銘指出,其實台灣更應參考烏克蘭為師的波蘭「國土防衛軍」,雖然的確在國防上具有相當價值,因為在該國是在承平時期成立,也有許多實務面的困難值得關注,例如軍方如何維持單位建制與幹部,在民間企業任職的勞工加入「國土防衛軍」之後,在承平時期受訓服役的時間,也會造成企業人力缺口,還有相關給薪、福利與待遇等問題都需要妥善處理。烏克蘭的「國土防衛軍」在去年5月之後,被調離家鄉當成正規部隊派赴烏東前線作戰,讓多支「國土防衛軍」單位官兵怨聲載道拍影片求助公眾,也是需要注意的一點。
而在武器方面,為輕步兵廣泛配發反裝甲飛彈、無導引火箭彈的確能依托地形,有效對抗裝備精良的敵方機械化部隊;在近期的巴赫姆特戰役中,可見烏軍小分隊也是隨身攜帶火箭彈,可摧毀敵方戰甲車輛與防禦工事。國軍除了向美採購高價的「標槍」飛彈,量產便宜的「紅隼」火箭彈,自力開發價格更實惠的國造版NLAW,也不失一個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