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自己會活幾歲很重要,如果是70,那60就是老人,如果是80,那60是中年,如果是90,那60是青年。(取自Pexels)
英國馬拉松教父愛德華茲,54歲時已跑了750場馬拉松,目標是人生至少1000場馬拉松。因為他預估自己還可以活很久。
康熙當年決議撤三藩時,內閣大臣問他如果三藩被逼造反怎辦?他回答:「如果禍事不可免,我寧可他早點來,免得將來我老了,手軟腳軟,無力應付」。為什麼他可以這麼說?因為他那時26歲,預估自己至少還可以活好幾年。
想想你自己30歲時,為什麼遇到職場上不合理待遇仍可以吃苦如吃補?不就是因為自己認為可能在職場上還有30年,所以不在意?我們可以說,你當年的衝勁,你這前半生所成就的偉大,就是基於你的預估而來。
而現在,60歲的你,預估自己會活多久?該按照傳統刻板印象來預估,還是該按照最新的人類壽命來預估?如果明明該預估到到90歲,卻只預估到65歲,那麼你的行為,你的夢想,你的眼界,就會是暮年思維。別人看你,也將用暮年思維來看你。不會意外的是,你會發現你的身體,也將用暮年思維來維持運轉。
吳春城博士
國內知名趨勢觀察專家,曾獲台灣廣告史中心推崇為「上位公關的先行者」。33歲時因應台灣民主化趨勢,以「審度天下大勢,引領時代風騷」為職志,創辦戰國策顧問公司,至今為國內最大型公關集團,擔任全球前八大品牌長約顧問,八度蟬聯台灣最佳公關公司。
60歲因應台灣高齡化與少子化趨勢,創設「壯世代教科文協會」,力圖以「壯世代(Strong Generation)」取代「老人」、「銀髮族」等負面字眼,提倡高齡解放運動,推動壯文化、壯政策、壯產業、壯Style,期待為超高齡化與超少子化已危及國安的台灣,尋找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