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人的悲歡離合,無一是自找的,也和任何其他國家陰謀動機無關,唯一關鍵,就在普丁興兵入侵才發生。(美聯社)
「大國政治理論」經常被用來解釋國際局勢,並幫助我們看清楚一個國家當下的角色,用意之一,無非希望藉由對「國」的認識,讓其中「人」的問題有更好的解答。但在現實主義催化下,有時卻又本末倒置,尤其為了方便分析而把國家擬人化時,其中的「人」,反而常淪為冰冷的數字化、工具化,「大國政治」於是很容易先失去人味,最終還忘了人性。
所幸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這場戰爭中,持續一則又一則的現場報導,再又提醒我們,那些咬著牙反侵略的人,正活生生存在於和所有人的同一時空。這就是為什麼INSIDER(總部設在紐約的網路媒體)要不斷挖掘戰火下烏克蘭人故事的原因。
就在戰爭滿一周年時,INSIDER報導的三名烏克蘭人,即國與國軍事交戰之外,三種烏克蘭平民抵抗的類型。
其一是34歲的製鞋業老闆蕎羅夫斯卡(Alina Kachorovska)。戰前,她承接家族的製鞋史,並夢想成為一名國際知名鞋業設計師,但戰爭造成近800萬烏克蘭人流離失所,她原本以國內零售為主的生意大受影響,於是不得不重新規劃生產和銷售模式,尤其要克服戰時間歇停電(工廠無法運轉)和街道被炸毀(商品無法運輸)的困難。
戰爭讓蕎羅夫斯卡以為自己一夕間失去所有,直到烏克蘭挺過關鍵的第一個月,政府開始對平民徵兵,「軍靴」需求將大增,她馬上和其他廠商合作,即刻轉而生產製作軍靴,如此也才讓她能繼續支付員工工資。報導中她說:「員工都很感謝我這樣做,因為當你認為一切都沒了時,只要知道你的工作仍有報酬,人們就會受到很大鼓勵。」
之後,國家在打仗,也沒有阻攔蕎羅夫斯卡將自家鞋業推銷國際的企圖。她甚至還參加了米蘭國際鞋展(MICAM Milano),經費不足,就寫信給歐洲的銀行尋求資助,此外,那段時間她還聯繫了加拿大製鞋品牌「Maguire Shoes」,並取得了訂單,同一時間,她更著手要讓自己的鞋子在北美百貨公司上架。
故事之二是關於奧舍夫(Yegor Aushev)。去年俄軍入侵,基輔砲聲隆隆,他第一時間做的第一件事,是跑到地下室停車場,在Facebook號召網路志願軍。隔天,總計有1000人響應了他的號召。
奧舍夫和散佈在烏克蘭各地的網路志願軍自建組織,將他們自民間蒐集而來的各種戰地資料送交烏克蘭軍方參考。他們甚至刺激了官方發想,沒多久,烏克蘭副總理兼數位轉型部長費多羅夫(Mykhailo Fedorov)就成立了一支IT軍隊,專責對付俄羅斯的資訊戰。
奧舍夫和他志願軍曾開發一套人臉識別系統,去區分出現在基輔附近(布查)的俄羅斯士兵和他們身邊的人,藉此追踪哪些俄羅斯士兵可能去過那裡,並且可能犯下戰爭罪(指布查屠殺事件)。另外,他們還入侵俄羅斯SIM卡數據資料庫,查看特定村落是否突然出現上百個俄羅斯SIM卡,若有,那當然是俄羅斯士兵,不會是遊客。
第三位是27歲的科爾涅茨(Maria Korniiets)。戰爭開始,她離家前往波蘭,幸運受聘高盛公司駐華沙辦公室的軟體工程師。但儘管她安全無虞,還有一分工作可以維生,卻因為思念家鄉、親人,經常徹夜難眠,心碎、煎熬,甚至還帶有濃烈「倖存者的內疚感」,哪怕只是走進一間咖啡店,點了杯咖啡和一塊蛋糕,看著櫥窗裡美味的煎餅,她都會忍不住問自己「為什麼你可以在這裡,而他們在那裡戰鬥?」。為了紓解這種矛盾心情,科爾涅茨偶爾會特意前往邊境捐血,以為救贖,或者在戰爭周年時,去參加在華沙舉辦的反戰爭示威活動。迄今,科爾涅茨的母親卻堅決不願離開烏克蘭,當記者聯繫上她時,她仍自信滿滿地說:「我們當然會贏。」
此刻,戰火下的烏克蘭當然令人同情,但烏克蘭人所表現出抵禦俄羅斯入侵的堅韌意志,則又讓人肅然起敬。他們每一個人的真實故事,都能直接讓普丁的「入侵論」顯得荒唐可笑,更何況這樣的故事已達上百萬則。烏克蘭人的悲歡離合,無一是自找的,也和任何其他國家陰謀動機無關,唯一關鍵,就在普丁興兵入侵才發生,「大國政治」不該是入侵者的遮羞布,而誰會希望把這樣的烏克蘭交給普丁。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