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盤點出幾家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廠商,很可能將在未來「自力更生」發揮巨大作用。(取自pixabay)
在美國聯手與荷蘭與日本合作,對中國進行制裁,限制製造高科技先進製程晶片的設備出口後,迫使中國半導體產業不得不轉向國內設備製造商求援。路透社整理盤點出下列幾家、未來可能支撐起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相關企業。
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是中國唯一的半導體光刻機生產商,但其技術遠落後於荷蘭艾司摩爾(ASML)與日本同業;據其官網所述,該公司的產品能生產90奈米的晶片,而這約略是20年前就已經成熟的技術,據稱產品機台主要則是賣給晶片封裝廠。上海電氣集團前副總裁賀榮民於2002年創立SMEE,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持股32%,是公司最大股東。
成立於2001年的華創科技主要生產蝕刻設備,目前該公司最先進的蝕刻機台只能支持55奈米與28奈米的製造技術,也是離最先進製程有段距離;而該公司製造的晶片沉積機,則能加工28奈米至14奈米的晶片。
製造去除矽晶圓表面多餘材料的蝕刻設備,其部分機器已可用於5奈米晶片的產線之中;但其2021年營收僅有約4.49億美元,僅達國際大廠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公司的2.5%。
主要生產光刻過程中去除光刻膠化學品的脫膠設備,雖然該公司也生產蝕刻機但營收極其有限,僅佔總收入的個位數百分比。最大股東是北京市政府下屬的北京亦莊投資控股公司。
是由美國華裔公民王大衛(David Wang)在加州成立,設計用來清潔晶圓的設備,並擁有上海ACM子公司約80%的股份,其他少數股份則由中國政府的基金所持有,雖然 ACM 的總部位於美國,其大部分營收來自中國的華虹、中芯國際以及長江存儲等公司,南韓的SK海力士公司也有採用該公司生產的產品,而ACM主要員工與工廠都在中國與台灣,產品銷售也以這兩地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