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記者撰寫專文,強調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是決定未來命運的關鍵。圖為我國F-16戰機編隊飛行的畫面。(美聯社)
近年來中國對台文攻武赫的力道不斷強化,手法也持續進化,且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威脅日增,成為國際憂心的焦點,英國「經濟學人」6日刊出專文,指去年12月我總統蔡英文,宣布將兵役恢復為1年時,曾強調這是「無比困難的決定」,但事實上,抵抗威脅的決定不應如此困難,這凸顯出台灣內部看法分歧,還沒決定如何以及是否對抗中國侵略,而全民意志將是決定台灣命運的最重要關鍵。
「經濟學人」駐台資深中國特派員蘇奕安(Alice Su),近期發表以「前線福爾摩沙」為主軸系列專文,在「台灣是座面臨嚴重威脅的重要島嶼」(Taiwan is a vital island that is under serious threat)一文中,指出我國在去年底將義務役期恢復至1年,原本不應是個困難的抉擇,但在台灣民眾未能堅定捍衛自由信念的情況下,卻使執政當局躊躇再三。
文章指出,在中國的威脅下,台灣已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卻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對中國武力犯台的討論才成為常態,其部分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藉由訊息戰引發認知混亂,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台灣的歷史淵源及政治發展。
由於受到美國的協助,使台灣在20世紀具有對中國的軍事優勢,且在美中關係穩定發展下,得以保持其模糊但安全的地位。然而近年來美中關係丕變,由經濟合作走向公開衝突,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也高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旗號,談論其戰勝美國的觀點,解放軍更以令人憂心的速度發展,其海軍預計在2025年時擁有400艘艦艇,超過美國的300艘左右,以及台灣的26艘,且其飛彈、核武器庫的擴充,都在建立阻卻外國軍力接近台灣海峽的能力。
文章表示,即便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台灣領導階層深知光靠著強大的民主或重要經濟地位,都不足以成功爭取外援,在俄烏戰爭中,烏克蘭展現出的堅定抵抗意志,才是廣獲西方陣營支持的關鍵。
因此文章結論表示,身為民主國家,台灣的前途掌握在全民手中,如今中國正對台灣大肆宣傳失敗主義,並散播使內部出現分裂的言論,台灣民眾必須做出抉擇,決定自己是誰、信仰的價值為何、是否願意打仗以及要付出哪些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