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美論」的背後所是對公民精神的不確信

湯名暉 2023年03月12日 07:00:00
馬祖前線出現肉類膳食不足的問題,是軍事政策上呈現「零星社會工程」的警訊。(資料照片/取自陳竑任臉書)

馬祖前線出現肉類膳食不足的問題,是軍事政策上呈現「零星社會工程」的警訊。(資料照片/取自陳竑任臉書)

2月底曝光的「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的消息曝光後,猶如一場社會性的親身體驗(corps humain),衝突的存有(etre)與和平的表象(apparence)彼此換位,讓衝突的感受透過不在場(absence)的基底而化為現場(presence)。對於久經和平治世的台灣社會而言,戰爭藝術(The art of war )應當是透過身體性的理解,帶動整體社會對自身境遇的思辨。

 

各界對於全民國防動員的感受,一部分的意見是對於「疑美論」的爭辯,反映著台灣是否存在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的焦慮。這部份的意見未必是從此在的生存或安全作為出發點,而是從自身經歷威權政治的知覺性得出回應,並且進一步指出現今有一個來自上位存在的特殊性目的,試圖重現冷戰時期曾有的社會建構歷程。懷抱「疑美論」的群體,秉持自身過往的經驗詮釋今時的生存問題,誠然強權競逐與地緣格局仍在,但是今日台灣主體性的開展已與威權時期殊異,「疑美論」所懷疑的不只是美國,而是對公民精神的不確信。

 

然而,這種對公民精神的不確性,符合哲學家波普爾(Karl Raimund Popper)提出可證偽性(Logik der Forschung),他認為真正的科學是可以被證偽者,「疑美論」的出現若能否證台灣的主體性,實際上卻是證明主體性的發展是科學的。他亦曾在其經典《開放社會及其敵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提出,社會工程分為「零星社會工程」和「烏托邦社會工程」,將前者試圖完成「惡的鬥爭」,後者期盼「善的終極」作為最終藍圖。

 

「零星社會工程」出現在納粹德國和前蘇聯等極權政體,它們成功的以暴力消滅疑論者,使其偏離原先的藍圖。在開放社會中要能實現社會工程,是不能依靠消政治威權或文化工業消滅可證偽者,相反的因為可證偽性的存在,才能讓維持科學與理性的論證。

 

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理論家馬庫瑟(Herbert Marcuse),透過觀察大眾文化的操作而有名著《單向度的人》(One Dimensional Man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他指出資本主義發達的社會能透過文化工業來實現異化,讓社會認知必需的存有物與特定的群體發生關係,諸如電影、消費文化的作用於特定的階層,使其成為「單向度的人」。

 

由於在開放社會存在多元資訊,即使是文化工業產品也有多樣競爭者,意識形態的管控和威權面對的科技挑戰更甚以往,即使Twitter和Google等網路產業巨頭最先面對的還是利益導向問題而非政治權威。因此,所謂的「同溫層」或者指責他者為「銅鹿人」(同路人),來自於的是自我身體性的的選擇性異化,在自身知覺的侷限下忽略處境的改變,從而被動選擇偏好的意識形態作為可被信仰的神話作,而非經由科學哲學的思辨,或是對當前境遇的知覺與理解。

 

即使如此,理解今日台灣面對的地緣政治境遇而保持批判,才能實際發生於科學性的安全政策,而非放任身體的經驗將實際的作用放手於來自中國的感受。特別在去年八月中國對台灣發動環島演練和導彈試射後,整體社會更清楚感受中國統一台灣的意圖,所感受到一時的危機現場感沖淡對於國際政治的理性批判。

 

若將生存作為一種非黑即白的碎片性判斷,無助於理解整理性的生存處境問題,全民防衛動員只著重國防人力的表象,而忽略整體的現場境遇,水電燃料乃至於雞蛋問題,似乎都不在安全政策的整體考量之內。

 

從國家發展的高度來看,現今推動的重大公共工程,同樣得考量實現生存與安全的「善的終極」。眾所皆知台灣水電不時短缺,分散式電網和儲能系統是否有考量在政府建築的規畫之中,各縣市推動的交通建設是否會如同1900年法國的巴黎世博會,昂貴的基礎建設投入反而讓城市考量得為不設防區,從而推翻以城鎮戰的消耗作為心理嚇阻的效用。

 

即使僅考量軍事,美國為維持區域利益而在日本和菲律賓有所動作,台灣卻似依靠身體性的慣性而為。日本已進行西南防衛區的設置,更配合美國於石垣島等地建置分散式的軍事儲備與前線打擊基地,菲律賓在美中擺盪之間採取經濟與安全的對沖策略,提供靠近南海與台灣地區的四處基地。

      

倘若台灣的安全需要從美國與鄰邦的努力檢驗可證偽性,而非從理性的知覺來反思如何回應現實境遇。雞蛋、肉品只是「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的微觀現象。在美國加緊在台增加軍事儲備之時,卻傳出馬祖前線出現肉類膳食不足的問題,雖然在軍事上金馬前線的功能已不如以往,卻是軍事政策上呈現「零星社會工程」的警訊,整體生存的理想藍圖才是全民防衛動員努力的方向。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