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台灣和中資或外資合作拍片並不是一種罪過

鄭人豪 2017年05月11日 07:00:00
過去有一個導演跟我提過,他不認為台灣影視產業幫中國視頻網站做代工是個罪過,因為這些代工機會等於是替缺乏產量的台灣影視產業,餵養著那些每年不斷從大專院校畢業,進入產業的人才。我相當認同這樣的說法,而公視與HBO Asia的合作也正提供了另外一條生存的路徑。(翻攝自HBO Asia 臉書)

過去有一個導演跟我提過,他不認為台灣影視產業幫中國視頻網站做代工是個罪過,因為這些代工機會等於是替缺乏產量的台灣影視產業,餵養著那些每年不斷從大專院校畢業,進入產業的人才。我相當認同這樣的說法,而公視與HBO Asia的合作也正提供了另外一條生存的路徑。(翻攝自HBO Asia 臉書)

上周林靖堂「《通靈少女》與HBO合資的危險」一文(此後簡稱林文),企圖提醒影視產業依靠跨國資本的隱憂。即便文中相當中肯的點出台灣影視產業的現況,台灣投入內容製作的資金比起鄰近的中國、韓國來說相對缺乏;影視製作的質和量也都不若以往,存在許多內容浮濫,品質粗糙之作。但該文的重點在於指出,產業若過分依靠外資反而將導致台灣影視產業淪為外資的下游供應鏈,形成「文化外包」的現象。這樣在一陣追捧聲浪中的「烏鴉嘴」,想當然而的招來了一些業內人士的批評,不過也突顯出該文論點的確尚存在接續討論的空間。

 

先不論是不是像林文所言,真的旅外才看起來像神,但我想大家都不會否認,《通靈少女》一作,讓我們見識到了台灣這些年輕的影視工作者的能耐,只要給予足夠的資源和空間,他們是能夠生產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的。當然這樣的好表現並非HBO Asia支持的《通靈少女》所獨有,事實上不論是年初剛拍完第二季的《麻醉風暴》,或是王小棣老師領導的「植劇場」系列類型戲劇等偶有佳作的嘗試,也都再再證明了台灣影視產業缺的不是人才,而是怎麼培育和鍛鍊這些人才的土壤。而這當然是產業環境的問題,也正如林文中所提到的,缺乏影視內容的投資,使得台灣影視作品的質和量都相當匱乏。這也是我想在這篇文章中討論的重點。

 

我想,資本是不分國籍的,不論是中資、美資或台資,資本所持續追逐的不外乎是獲利,就這點而言,不論是HBO Asia還是愛奇藝或是台灣的電視台基本上都是一樣。台灣電視戲劇的製作,從老三台時代發展至今,主要的製作型態依舊是由電視台出資,委託製作公司製作的「委製」方式進行。從這樣的製作型態而言,這些製作公司似乎一直以來都在扮演所謂供應鏈下游的角色,只是它的上頭不是HBO Asia,而是台灣的幾家衛星和無線電視台。

 

而我們也都知道,在如今電視廣告市場萎縮的情勢下,電視台不僅戲劇製作的少,無線、衛星台一起製作一檔戲已是常態;在內容題材上,為了保住始終在1、2徘徊的收視率,題材的侷限和故事俗濫,是常有的事。從上述的產業現況再對照《通靈少女》團隊與HBO Asia的合作而言,實在很難說來自本土的資金對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創作就比較不限縮。另一方面,在製作量減少的情況下,影視製作人才為了生計,西進中國「打工」,或是在台灣幫網劇「代工」已是相當普遍的情況。這已不是林文中「可能」的未來式,而是台灣影視產業當前處境的現在式。

 

過去曾有一個導演跟我提過,他不認為現在產業裏頭在幫中國視頻網站做代工是個罪過,因為這些代工機會等於是在缺乏產量的台灣影視產業,餵養著這些每年不斷從大專院校畢業,進入產業的人才。我相當認同這樣的說法,而公視與HBO Asia的合作也正提供了另外一條生存的路徑。因此,問題的關鍵並不是在於做或不做代工,也不是製作的資金是什麼資,公視與HBO Asia的合作,造就了這齣有口皆碑的作品,也值得慶幸。問題的關鍵是在於,若不扭轉現今台灣影視產業的困局,產業中的影視工作者也只能持續抓住國內外零星的機會,苟延殘喘著,並期待偶爾能有機會如《通靈少女》開出一朵亮麗的花。而且還要盼望著這不是一朵曇花。我想這才不會是大家想看到的影視產業的前景。

 

【延伸閱讀】

王乾任專欄:《通靈少女》喻示-不能緊扣知識經濟的前瞻計畫必然失敗

投書:《通靈少女》與HBO合資的危險

專訪《通靈少女》導演陳和榆:所有的高標準都是好事

【名人專訪】郭書瑤於《通靈少女》飾演靈媒 大展演技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研究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