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是被建構起來的

萬瑜潔 2023年03月16日 09:00:00
現今整個社會系統,對高齡者的設定,還停留在上世紀60年代的舊框架,限制高齡發展的生機。(取自Pexels)

現今整個社會系統,對高齡者的設定,還停留在上世紀60年代的舊框架,限制高齡發展的生機。(取自Pexels)

現在社會的工作設計很有問題。花了很長的時間培養一位總經理,然後從他當上總經理那天起,大家就想著怎麼把他逼退,因為年齡到了。

 

企業界如此,關乎國家發展的教育更是如此。幾年前,就有50至55歲的教師退休潮。這一批退休老師,體能尚佳、經驗豐富,卻因為數字年齡已到法規標準,硬生生離開教職。年輕老師失去了可以請教學習的楷模,突發狀況只能自行摸索解決。世代斷層,囿於法規框架。

 

其實年齡有兩種定義。一種是生理年齡。雖然20歲的人可能覺得自己全身痠痛,50歲的人可能覺得自己精神煥發,但平均看來,人總有一個生理的發育過程。而這個過程,因為醫學與科技發達,已經讓大多數人跳脫生理極限。90歲的人,只要他想,他可以透過網路進行創作,不用像古代一樣受限於工時、燈光、交通。

 

另一種是心理年齡,而這個是由社會建構的。俾斯麥當年訂下60歲為老人,以後全世界就把60歲當成老人。而這個舊框架,至今沒有改變過。以至於即使現代人的生理年齡早已跳脫極限,心理的坎卻過不去,硬把總經理逼退休。

 

有的企業新規定滿一定年資的高階主管專門負責環遊世界,回來後報告看到什麼、點出公司當前的重要問題。這就是在調整制度,讓不同階段的人才都能展現他特有的價值。腦袋先變,框架才能改變。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