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高齡者所設計的商品及服務必須跳脫「老與弱勢」的概念,才能有效對話產生需求火花。(取自Pexels)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日前在「高齡科技產業策略會議」開幕致詞時表示,政府將攜手產業在高齡照顧、健康福祉等產業,創造台幣3,000億元產值。這願景非常值得肯定。但如果繼續以過度標籤化的銀髮思維主導整個政策與產業的方向,目標恐難達成。
政府所勾勒高齡科技產業願景的核心在科技賦能,但賦能的對象卻多在失能者。其實科技不應只解決身體問題,更應解決人類食衣住行等精神層面生活問題。如果科技賦能只對失能者賦能,那麼整個社會對高齡者生活場域的想像始終止於醫院、藥局、復康巴士、社區藝文中心等,高齡科技產業市場將止於80餘萬失能者,高齡科技產業可能永遠得靠大量政府支出才能支撐。
反過來說,如果政策能以調查高齡生活真實需求為基礎,那麼市場將擴及至50歲以上800萬人口,且可帶動年輕世代新創經濟,創造更多內需市場,力挽經濟成長於不墜,真正成就世代共榮。其實自2010年開始,政府政策皆在提倡高齡照顧、活躍老化、世代共榮等口號,即便政黨輪替也不曾改變。
但做法上最多的就是技術創新,很少提及思維、制度、法規的改變,尤其是觀念的重塑。缺少積極態度面對高齡議題,不但會錯把高齡者當成社會負擔,更不能有效運用高齡者可能對當前台灣社會帶來的資產。
一切的問題來自傳統社會沿用至今的高齡者人設早已產生偏差,不符當前社會現狀。如果我們可以重新定位高齡族群,給他們更多的尊重和鼓勵,將偏見轉為樂見,高齡產業必然會成為台灣再次經濟奇蹟的動能。
吳春城博士
國內知名趨勢觀察專家,曾獲台灣廣告史中心推崇為「上位公關的先行者」。33歲時因應台灣民主化趨勢,以「審度天下大勢,引領時代風騷」為職志,創辦戰國策顧問公司,至今為國內最大型公關集團,擔任全球前八大品牌長約顧問,八度蟬聯台灣最佳公關公司。
60歲因應台灣高齡化與少子化趨勢,創設「壯世代教科文協會」,力圖以「壯世代(Strong Generation)」取代「老人」、「銀髮族」等負面字眼,提倡高齡解放運動,推動壯文化、壯政策、壯產業、壯Style,期待為超高齡化與超少子化已危及國安的台灣,尋找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