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與台灣藥學會共同舉辦藥品政策座談會,與會產官學專家針對藥品政策及健保藥價結構性問題改革建議。(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台灣藥學會提供)
近年健保制度的永續性令專家憂心,結構性問題難解。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台灣藥學會於3月15日共同主辦「舊的不去 新的不來 – 國家藥品政策系列 健保藥價調整制度(一)座談會」,產官學專家齊聚一堂,針對健保藥品政策提出改革或解決建議。
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榮譽理事長蕭美玲表示,健保藥品政策已經是結構性的問題,例如藥品費用佔率高、新藥預算不足、新藥預算用不完、罕病兒童赴大陸就醫、缺藥等議題,皆非個別問題,應該從結構面、政策面著手解決。
台灣藥學會與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理事長康照洲表示,藥品政策改革牽連議題甚廣,本次座談會可視為系列座談會之引言,未來會規劃多個場次匯集各界意見,並以推動辦理全國藥證會議、提出國家政策白皮書為目標。
前健保局總經理、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張鴻仁表示,台灣藥品政策的最大問題就是逾專利期藥品佔用的資源太高,配置在新藥的資源太低。健保若能落實專利懸崖,把花在舊藥的資源省下來,去付新的藥,將能解決健保資源配置問題。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黃文鴻教授指出,美國90%以上的處方都是學名藥在調劑,從新藥跟學名藥市佔金額的比例,原廠藥佔至少80%甚至更高,90%的學名藥的處方則佔20%以下的金額,但台灣卻是顛倒的,我們用在新藥的金額比例大概是30%,但用在逾專利期的原廠藥跟國產學名藥的比例卻達70%。此外,黃文鴻教授認為藥品調價面對嚴重的效率面的問題,過於針對價格著眼,如讓3元變2.8元,9元變8.7元,4.3元變4.1元,卻鮮少討論單價上萬元的藥品如何處理。
前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資深研究員陳尚斌表示,藥品問題主要仍在健保的資源配置。不管是去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會議提到的健保沙盒,還是衛福部長薛瑞元所提的新藥暫時性給付,其實都是想解決資源應該用在哪裡的問題。
陳尚斌進一步以「藥品費用分配比率目標制」(Drug Expenditure Target, DET)與藥品給付協議 (Managed Entry Agreement, MEA)為例,表示2022年來自MEA和 DET 的金額粗估就有150億元,這些資源必須思考更全面的利用,而非只是單從點值撥補去做考量。
政治大學財政學系周麗芳教授指出,要解決藥價問題,需要重視學名藥的使用,因為七成的藥品支出都是學名藥。此外,藥品也是國家安全的問題,因此必須提高國家藥品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周教授也指出,逾期專利藥品是否仍需要R-zone值得思考。
針對近期癌症病友團體主張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包括盧瑞芬、周麗芳、黃文鴻、張鴻仁等各位專家都表示高度支持。專家認為,病友團體提出的TmCDF機制擁有兩大優點,包括「健保體制外成立」以及「多元支持財源」,讓TmCDF擁有可能實現的基礎。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為彌補新藥給付時程過長對病友造成的醫療照護缺口,基金是可行的政策手段。蔡麗娟也進一步指出,從2014年至2021年健保總額的平均長率4.7%,而癌藥藥費的平均成長率突破12.2%,成長幅度為健保總額成長率的2.5倍。健保面對人口結構高齡化的轉變,財務只會更拮据,反之癌症的需求卻會增大,在健保體制外設置癌藥基金是最佳解方。
康照洲在結語時提到,藥品政策包含的面向太廣,無法以一次的座談會解決所有問題,因此將通過國家藥品政策論壇,邀集產官學研各界專家從法規政策、行政優化、合理給付及擴大醫療資源等四大方向,辦理系列座談會,持續推動全國藥品政策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