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3月27日」、「4月7日」 馬英九訪中「暗碼」

段正明 2023年03月26日 07:00:00
中國讓馬英九「3月27日去中國,然後4月7日回臺灣」,其中或有藉此表明其對台灣政治態度的意涵。(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中國讓馬英九「3月27日去中國,然後4月7日回臺灣」,其中或有藉此表明其對台灣政治態度的意涵。(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最近許多人提出疑問,那就是為什麼中國讓馬英九3月成行?有認為馬英九是想和蔡總統的訪美以及穩固我國友邦的外交行程互別苗頭,有認為馬英九是基於國民黨2024選戰主軸「親美、友日、和陸」的政策,所以馬英九將訪中行程7月提早到3月,而要透過兩岸和平倡議以獲取2024選戰紅利。不過筆者認為馬英九訪中是中國故意對國民黨和馬英九羞辱,且表明自身侵台的強硬態度,在這種情況下,馬英九和國民黨恐怕要好好思考訪中的對策以及利弊得失。

 

馬英九出訪行程乃是3月27日至4月7日。熟悉國共戰爭歷史的人都知道,歷史上的1946年3月27日乃是《調處東北停戰協議》的簽署日,該協議是日本戰敗後,國共在美國人調停下第一次簽的停戰協定。

 

這個《協議》在國共鬥爭的歷史上有三大意義,第一個是東北停戰協議簽出來的東西是實踐共產黨和蘇聯的意志,對斯時國民黨政府依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接收東北完全沒有意義,第二個是代表國民黨政府簽約的張治中事實上根本就是共產黨同路人,每次由他代表政府去談的「和平」,都是對中共赤化中國、打擊國民黨有利,第三個是該《協議》簽完後,正式開啟國共內戰。

 

而1949年的4月7日剛好是共產黨拒絕張治中作為政府代表團長而於北平和談中代李宗仁政府提出的「中華民國政府和共黨隔長江而治」主張的日子,且中共強調「無論和、戰,共軍均會渡江」且會追究蔣介石、李宗仁等許多國府軍政要員戰犯責任,而在4月7日共黨表明態度後,雙方幾乎無法繼續談判,最後共軍渡江佔領中國大陸。其實4月7日在中共政治語言表達的意義就是「國民黨講的都是屁,共產黨一定要消滅國民黨,消滅中華民國」。

 

中國讓馬英九「3月27日去中國,然後4月7日回台灣」,中共就是要藉此表明其對台灣的政治態度,亦即:馬英九說什麼對中共而言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一定要渡海侵略台灣,消滅台灣主權。

 

張治中何許人也?張治中在蔣系黃埔將領中被人評價為廉潔不貪污、不好色的代表之一,其亦是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和共產黨談判的首席代表,不管是在1946年的東北停戰協議或是後來1949年的北平和談,張治中都扮演要角。不過他在談判上是非常失敗且被共黨牽著走的,亦就是「打仗、談和都一樣的喪權辱國」,這可以說他的「無能」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張治中被稱為「和平將軍」,其實是嘲諷他的軍事領導統御能力以及軍事史上對他的低評價。

 

在中日淞滬會戰時,張治中有十個德式裝備的數萬精銳國軍,卻無法取勝只有數千人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在1938年對日抗戰任湖南省府主席時,張治中居然發生戰略執行失誤以致於發生長沙大火而造成人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從此張治中再也不被賦予國府的實質軍事重任。在國共戰爭時,他每次代表政府談判都是喪權辱國,最後的北平和談就投向共產黨,還勸蔣介石「要放下一切」,難怪蔣介石和逃來台灣的國民黨稱其為「張逆」,蔣介石對於張治中的評價是「文白(張治中)無能 喪權辱國」,而一向和蔣介石不對眼的白崇禧也十分看不起投降的張治中。蔣經國更對於1949年時張治中在國共和談倡議「和平」時,驚呼「也太天真了,現在講和平是沒有好結果的,將來要死無葬身之地。」,果不其然,張治中後來在文革中抑鬱而死,其實正是他投共的下場。

 

「和平先生」馬英九當總統時被經濟學人於2012年評為馬邦伯(Ma Bumbler)早為大眾所知,其任內更引發了反對服貿黑箱作業的太陽花學運,又有檢察總長向伊報告個案的洩密司法爭議,足見馬英九治國能力有待商榷。馬英九訪中自我閹割「中華民國前總統」的地位,其實正是馬英九對台灣主權與國際法基本原則認知不清的表現,畢竟懂國際法的台灣總統不會把「中共一個中國原則」重新包裝為「九二共識」,更不會在訪中時矮化自己「前總統」的身份為「先生」,而使台灣主權淪為「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內政問題」。

 

形式上以言,馬英九「先生」訪中或許不能類比張治中「將軍」的和談,但實質看來,這次馬英九先生訪中之行的起始日和終了日恰巧與投共的「和平將軍」張治中的國共和談起始的1946年3月27日以及中共強硬要消滅中華民國主權而關上國共和談大門的1949年4月7日完全相同,若非中共刻意羞辱馬英九且給國民黨穿小鞋,又怎會有這樣的巧合?中共羞辱國民黨和馬英九的態度都已經這麼清楚了,馬英九方面的「不到北京,不會有太多政治性」的說法恐怕難以成立。這樣看來,對馬前總統訪中對於中共在訪中時「藉機統戰台灣,給國民黨穿小鞋,貶低馬前總統的尊嚴」的諸多憂慮並非毫無道理。

 

所以國民黨和馬英九應該好好思考對應之道,畢竟「在戰爭與屈辱面前,你選擇了屈辱!可是,屈辱過後,你仍得面對戰爭」

 

※作者為律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