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隱憂──前總統踏上中國受到關注比狒狒小

徐連毅 2023年03月30日 07:00:00
國民黨必須注意的是,為什麼前總統馬英九首次踏上中國,引起的關注這麼小、甚至不比一隻狒狒呢?(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國民黨必須注意的是,為什麼前總統馬英九首次踏上中國,引起的關注這麼小、甚至不比一隻狒狒呢?(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台灣最近的新聞熱點,是一隻不斷逃竄、最後遭射殺的狒狒,究竟是誰下令開槍,成為輿論的焦點,新聞的搜尋量遠遠蓋過正在中國訪問的馬前總統,連帶的也蓋過捷克眾議院議長訪台。這個花邊插曲,長遠來說不會影響即將到來的總統選戰,但卻有一個可能的切入觀察點,為什麼前總統首次踏上中國,引起的關注這麼小、甚至不比一隻狒狒呢?

 

台灣在論述上的迴旋空間被當前國際局勢鎖住

 

近期的台灣民意基金會和陸委會民調,為我們找到一個解釋的可能,有六成的民眾,對於美中台關係的認知,基本上是清晰的。也就是美中關係緊張,而台美有共同利益,即使美國的行為是為了自身的國家利益,壓制中國對台灣來說也是必要的。而在統獨認同上,維持現狀者仍佔大多數,絕大多數的民眾也不反對兩岸有更多民間的交流和互動;簡言之,大多數台灣人清楚認知到,當前的台灣兩岸外交路線,是最符合台灣利益的,而中國要搞事,我們也沒辦法,但貿易旅遊、民間交流,我們也不反對。

 

在這樣的民意和國際局勢下,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兩岸論述很難跳脫先前的路徑,即使國民黨對內不再宣稱一中各表,他們還是會對中國說九二共識,民進黨抱著台獨黨綱,但還是會宣稱四個堅持。中國則是繼續說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等同是大家各吹各的調。然而,國內兩個主要政黨在中華民國台灣這個概念上,和台灣多數民意取得交集與共識。

 

對於台灣大多數的民眾來說,既然不想統、也沒辦法獨,國際局勢又是兩強相撞,我們要謹慎地和中互動、又要和美國當盟友,國內的論述又集中在中華民國台灣之下,那馬英九去中國見了誰、說了什麼,也就不是很重要了。簡言之,台灣可以再提出新論述的空間不高,因為已經被當前的政治環境、以及國際局勢鎖住,馬英九即使驚天一呼他支持一國兩制,也肯定會迅速被國民黨切割。

 

兩黨的兩岸論述都有其包袱和過去的教訓

 

對於中國來說,促進統一已經是一件鐵板一塊的事情,並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上,只有要和平或要動武,會視情況改變。在這樣的態度下,民眾也很清楚的意識到,國民黨的話術再怎麼模糊、或再怎麼親中,只要沒有涉及讓渡主權,也改變不了中國的態度。國民黨有其歷史包袱,身在其中的要員,或多或少也都知道這些話術的不可信,但在那些心懷中國、長期黏著孫文和蔣介石不放的大老與深藍黨員環繞之下,他們還是必須要講這些話。

 

而民進黨的兩岸立場,當前以可預測性、做美國可信賴的盟友為原則,而且這些立場,不僅是當前蔡英文總統的態度,也是黨內目前的共識,並受到主政官員及幕僚的強力支持,連賴清德去登記時,也繼續複誦這些原則,顯然的,不會有所更動。這些共識和原則,乍看之下有些模糊,但在當前風險提升的台海,是降低中國誤判和增加美方信賴的「最大公約數」。所以賴清德必然會承受獨派的失望和隨之的反彈,但這是爭取最多民意,以及美方支持不得不的決定。

 

但是,民進黨的兩岸立場,並非一開始就是這樣。民進黨現行的兩岸立場,包含蔡總統的「四個堅持」,都可以追溯到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這也是民進黨嘗試從在野黨走向執政黨時所做的定位。在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由於國際局勢與朝小野大的因素,陳水扁最後選擇往獨派靠攏,讓兩岸和台美關係出現一些挑戰和波瀾,在野之後,民進黨內部進行了充分的辯論、並從教訓中學到寶貴的一課;隨後,馬英九執政時,過分親中的政策讓國際民主陣營的利益受到衝擊,也威脅了自由民主的台灣前途,才讓修正後的民進黨重新上台。

 

所以民進黨也是有包袱的政黨,這個包袱不是百年傳統新瓶裝舊酒,也不是有一群想去南京中山陵拜拜、甚至還在夢裡反攻大陸的大老,而是基於過去執政經驗下痛到的反省。這些政策的共通之處包含宣稱穩健的立場、可預測性的外交策略、價值上與民主友邦的連結等,這也是獲得美方信賴、中國不易找尋藉口挑釁的主因,也符合當前國際局勢「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這一戰略和價值觀之核心理念。

 

既然蔡英文好不容易摸索出這一套邏輯和國際觀,可以獲得國內外的大致認同,那賴清德當然就會繼續拿著用。相較起來,國民黨雖然沒有提出這麼完整的戰略觀和想法,他們也自然是有從過分親中的民意教訓中學到東西,無論是侯友宜、朱立倫或郭台銘,腦海中仍抱有總統夢的國民黨人,都試圖透過更模糊的字句(三平三安、保衛全民的福祉)、沒人會反對的主張,來掩蓋大中國框架的政黨主張本身。因為他們也知道,貿然地宣稱更融合的兩岸論述,只會再次被主流民意教訓。

 

國民黨意識形態上所貼近的中華文化,與當前強調多元、本土和反中心的年輕人相隔甚遠。(資料照片/攝影:陳愷巨)

 

兩岸議題不會成為總統大選的次要議題,論述才是

 

當兩黨的兩岸論述都已經大致定型,沒有什麼修正的空間,民眾對於提出新主張的期望值也很低時,兩岸的「論述」在這屆總統大選攻防的層次上,會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一邊是四個堅持繼續用、一邊是沒人會反對的空話,大家都明確知道。對於中國來說,他們對賴清德和潛在的國民黨候選人,也都已有成見。就算賴清德突然宣布支持九二共識,中國也不會真心相信賴清德放棄台獨主張,而國民黨即使上台,因為話術實在太模糊,要怎麼解釋都可以,中國也不會覺得可以討到多少便宜。

 

但這就代表,民眾會容許兩岸議題成為次要議題嗎?想必不是。如同前述,大多數民眾其實清晰認知到誰才是兩岸的「麻煩製造者」,台灣乖乖地沒有暴衝,中國卻繼續進逼,所以誰能在面對這樣的中國時,「有效讓台灣因應惡鄰,又不至於引發戰火」,自然會是民眾最為關切的。

 

四個堅持是絕大多數民眾的公約數,國民黨也很難正面挑戰,那他們必然直攻民進黨升高兩岸衝突、讓台灣的農漁產品無法出口到中國市場,這也是朱立倫為本次大選設定的框架;反過來說,民進黨就要跳脫這個戰和的框架,說服台灣人民,從來都沒有戰和的選項,這是民進黨順勢打造出的、一個新的國際格局,而促進分散經貿風險、加強自我實力的政府,都是民進黨,把國民黨和中國一向親近的優勢,翻轉成劣勢。

 

也因此,持續追打侯友宜的空話,或是關注馬英九的兩岸行,對中國研究者來說有其必要,但對於實際掌控選舉節奏的人來說,應該要注意到民意的轉向與論述定型的走勢,避免掉入對方設定好的框架對決。換言之,是論述,而不是兩岸議題在本次大選成為次要議題;而在這個議題上,國民黨提出的是戰和「選項」的框架設定,民進黨則試圖以自由印太和紅色中國「路線」的框架設定回應,看誰能逼對手掉入自己設定的框架、並爭取最多民意的認同。

 

國民黨積極修改論述時民進黨就贏在起跑點了

 

所以,當國民黨積極避免馬英九又「失言」或口誤,甚至積極修改九二共識的內涵時,他們著重的點就不是爭取民意,而是形成新的黨內共識,或是拿去和中共應付交差。這個階段,民進黨已經走完了,當前民進黨已經著重在設定議題框架,並積極地測試民意反應。

 

在這樣的前提下,民進黨在起跑點就早了國民黨一步,雖然之後大選的節奏和國民黨人選都尚未確定,但定於一尊的民進黨,再加上定於一尊的兩岸論述,至少避免了數周、甚至數月的爭論,可以更有效的抓緊對手的空窗期,把握時間去打造這條「路線」或軸線的設定,讓它更有說服力。

 

國民黨的問題是,他們對於這些大中國的概念和包袱,幾乎沒辦法放下,才會對於這些詞彙斤斤計較,對於孫文和蔣家的神主牌扒著不放,因為這些源自大陸時期的元素,就是撐起這個政黨在台灣統治正當性的神話;許多國民黨內的青年世代,更是從意識形態上貼近中華文化,與當前強調多元、本土和反中心的年輕人相隔甚遠。這些東西不是拍拍短影音、或是在UBA決賽跳啦啦隊,營造輕鬆真實的人設,就可以消除的,這些事情勢必會在激烈的中央選戰層級中,被好好檢驗。

 

這種大中國框架的政黨文化和歷史記憶,在地方大選時看不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當然也沒有問題,但每到了產生總統候選人、甚至總統選戰時,就會冒出來,形成絆倒自己的隱憂。除非主流民意當前對於美中台關係已經不在乎,不然這些「不夠本土化」的問題,本身就會成為繼續盤旋在國民黨上空的幽靈,也讓他們離台灣社會、台灣年輕世代更遠。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