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理事長、SMA病友李怡潔。(資料照片/楊約翰攝)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罕見遺傳神經肌肉疾病,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病人的運動功能會隨著時間不斷退步,導致肌肉無力、難以行走或無法進食,甚至到最後無法自主呼吸而死亡。台灣目前有超過400位病友,近期健保署宣布放寬SMA治療藥品給付範圍,預計在4月1日正式上路,嘉惠更多病友。
治療SMA的方式共有背針、口服與基因治療,過去僅背針Spinraza獲健保給付,但給付條件嚴格,許多病友因不符合條件而無法用藥。經今年2月藥物共擬會議決議,通過Spinraza擴增給付範圍至「3歲內發病確診,起始治療年齡未滿7歲」,或「3歲內發病確診,起始治療年齡滿7歲者,符合臨床評估運動功能指標RULM≧15者」,同時也將含有Risdiplam成分的口服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先用於「2個月以上未滿18歲病患」。
根據臨床試驗與國外研究數據顯示,無論是哪個年齡層或型別的SMA病友,只要盡早用藥治療,都有所幫助,能維持現有運動功能與部分日常生活能力,也可預防進一步的惡化,甚至症狀得以改善。
對此,台灣神經學會理事長胡朝榮醫師指出,SMA病友最主要的困境是治療費用高,但健保署放寬給付標準後,能讓更多病友得到治療,根據國外經驗,SMA病友用藥後能穩定運動神經功能,甚至可以改善。在此呼籲成人病友及早回診評估是否符合拓寬後的給付條件,同時也可進一步討論治療或照護計畫。
胡朝榮醫師表示,雖然台灣還沒有成人的治療經驗,但從國際上的治療經驗可以得知成效,國外有一個40歲的病人治療前,上廁所後都要請家人協助沖馬桶,因為病人的手舉不起來,治療後可將手舉起自己沖馬桶,生活更有尊嚴。現在也可以自行走更遠,體力更好,生活品質逐漸改善。
「SMA是一個漸進性退化的疾病,但不影響病人的心智,是榮獲最多總統教育獎的罕見疾病。」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秘書長郭雲鼎醫師分享,從醫師的角度來看,病人能獲得治療是最高興的事情,對於其家庭與照顧者也是一大福音!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科部鐘育志醫師強調,即便健保擴大給付範圍,但大部分總統獎得主都無法適用給付條件,因為他們在臨床評估運動功能指標RULM都沒有達到15。未來持續推動健保擴大給付,是所有SMA病友的期待。
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此次健保給付範圍雖然有擴大,但仍有不合理的地方,例如還有許多發病時間較晚的SMA病友,相對存活時間長,卻不適用健保給付條件而無法用藥,造成肌肉不斷萎縮,需終身面對殘疾,這很不人道,希望健保署能根據每年財務狀況增加給付範圍。
針對未來如何與健保署溝通罕病權益與罕藥給付困境,陳莉茵無奈說道,罕病在急重症裡也是少數族群,她們沒有要求被重視,但不應該被忽略,罕病沒有傳統療法,幾乎都是等救命藥,又得用一輩子。健保署過去沒有處理的事情,導致今日看到的窘狀,她對於新上任的石署長也寄予無限同情,但救命不能等,健保署應逐年擴大給付範圍、思索藥價調降誘因。
問及健保署未來對於罕病政策的規劃,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石署長在上任時提出五大健保改革,有談到打造全人照護體系,這將涵蓋所有病人,包含罕病病友在內。健保署將持續爭取罕病專款增加,也會積極與廠商議價協商。
至於未來能否再擴大給付,蔡淑鈴指出,罕藥相當昂貴,SMA病友一年治療費約800至1000萬,因此從4月1日起先針對效益最大族群擴大適應症範圍,預估有200位病友可以受惠。
蔡淑鈴也提到,2022年12月與2023年2月藥物共同擬訂會議已同意收載5個罕藥與擴增1個罕藥的給付範圍,包括治療SMA、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P)、龐貝氏症、性聯遺傳型低磷酸鹽佝僂症及多發性硬化症等,預估在今年上半年陸續生效。健保署承諾罕見疾病用藥專款預算,未來將朝100%預算執行率方向邁進。
除了向健保會積極爭取,讓罕病用藥專款預算逐年增加外,健保署未來也會提升議價效率,加速新罕藥收載,針對療效與安全性尚未確定、但能滿足我國醫療迫切需求(Unmet medical need)的罕藥,預計建立多元風險分攤模式,與藥商協議暫時性給付或以療效為基礎(outcome-based)的還款方式,定期評估療效與成本效益,滾動式修訂給付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