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柯文哲是派「哪一個柯文哲」訪美

李濠仲 2023年04月09日 07:00:00
柯文哲對美國時而前倨後恭,時而前恭後倨,此次訪美所獲美方評價,恐怕不會太好。(攝影:陳愷巨)

柯文哲對美國時而前倨後恭,時而前恭後倨,此次訪美所獲美方評價,恐怕不會太好。(攝影:陳愷巨)

前台北市長柯文哲為競爭2024年總統大選積極鋪路,近日出訪美國,2019年同時期,他也曾藉由訪美測試個人政治水溫,結果雖不至於灰頭土臉,但那次訪美成效不彰也是事實。當下不只美方政界保持距離觀察他,旅美台派僑胞至少有大半數早已認定他不可靠。

 

回顧當初全美台灣同鄉會慎重其事發出「不歡迎柯文哲訪美聲明稿」,內容主要指向柯文哲價值觀轉變,包括:聲言以「進步價值」選市長,選上後卻毫不掩飾對毛澤東、鄧小平、蔣經國等獨裁者的仰慕;面對蔣介石銅像問題,柯文哲卻說把銅像「當石頭就好」,讓二二八受難家屬很心寒;世大運期間,柯文哲轄下警方竟將海外鄉親募資製作的台灣旗沒收丟進垃圾桶;面對中國對台灣國際空間與日俱增的打壓以及武力威脅,柯文哲試圖以「兩岸一家親」粉飾,且說台、中關係是「先有後婚」;當中國威脅以武力統一台灣,柯文哲再以輕蔑口吻,罔顧專業意見地質疑台灣軍隊「撐不了兩天」…

 

柯文哲第一任市長任內訪美時,其實曾受到為數不少台僑熱情款待,大家出錢出力,寄望他再登高峰,彷彿「陳水扁第二」。直到他因個人政治價值觀的反覆,簡直判若兩人,才令多年致力增進台美關係的台僑大失所望。既然「第一次選市長的柯文哲」和「打算選總統的柯文哲」已不是同一人,台僑的反應也就截然不同。四年過去,柯文哲再次訪美,各地仍多有台僑抵制,此刻對他的厭惡之情又高過失望。

 

厭惡的原因,已不只上述「不歡迎柯文哲訪美聲明稿」等理由仍可原文照抄,過去四年,柯文哲的言行,應該再又強化了部分台僑對他的反感。例如他對台灣軍購的理解是:台灣彷若美國的「馬前卒」,「美國要我們拿扁鑽向前衝,但『扁鑽還要自費』」;除了說台灣只是美國「貨架上的商品」,甚而影射與美國組成民主戰略同盟的台灣為強盜,中國則是警察(柯說:強盜眼中只看到錢,卻沒看到警察);病毒肆虐全球,美國贈送台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時任台北市長柯文哲的謝詞卻是:「你給我,我還是感謝,我當你小弟,你給點安家費是應該的」…

 

諸如此類,柯文哲有意競選總統,不只台僑關切他的言行,他此刻訪美,就如同2019年他訪美一樣,一來是證明自己有和美國交涉的本事,二來,主要藉由自己的造訪,試圖營造出美國人對他近距離接觸後的正面評價,只是相關評價,當然不會在柯文哲訪美才開始,他歷來獨具風格的台美關係論,都已列入參考。

 

在美國政治文化傳統中,政治或許沒有真正的友誼,美國對外關係也確實存在無數利益衝突和交換,但就一個人本身的信賴感,仍是衡量政客良窳的重要憑藉。柯文哲口不擇言對國內外事務的輕浮發言很多,早就不被認為是所謂的亞斯伯格症造成,那就是他的人格特質,這樣的他,台僑會懷疑,美國政界的感受恐怕也不會差太遠。

 

再者,美國人並非不能接受政客的變異,要求一個政治人物從政生涯理念、意識從一而終是沒道理的,他們當然必須與時俱進,做出符合時局的判斷。不過衡量尺度,通常是20歲的你是一回事、40歲的你是一回事、60歲的你是一回事,縱有變化,每個階段至少有一定時間上的價值轉型期,柯文哲則是2014年選市長是一個人,選上後就變成另一個人,到2018年爭取連任,再到欲圖2020總統大位,有多少原先的支持者幾乎已認不得他。

 

而他個人的深刻變化,卻看不出是什麼樣的政治生涯曲折使然,唯一可見,就是「好想當總統」之後才出現了「賭注型大轉舵」,為了拉攏新的支持圈而貶抑舊有的支持群,這或許就是外科醫師特有的政治手術性格。他從來不像是某種政治理念的延續者,更像是一個政治精神分裂者,他和自己的過去已然脫節(很難確定他有這種自覺),又受自己現在的樣子所累。2019年訪美,總統大位好像就差臨門一腳,2023年訪美,距離球門倒像是從12碼罰球點退到中場線,他「穩定」的支持占比,其實也意味了個人完全沒有進步(化)。

 

值此美國正深切反省「超級虛偽的流行病如何影響美國政治」之際,柯文哲對美時而前倨後恭,時而前恭後倨,所獲評價,有可能太好?

 

※作者為《上報》主筆

關鍵字: 柯文哲 訪美 台僑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