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宏訪中據稱簽了不少訂單,尷尬的是,沈重的盟友輿論壓力以及匆忙的事後解釋,卻也反將自己套入他「是否追隨美國」的矛盾糾葛。(美聯社)
法國總統馬克宏日前結束訪中行程,因爲重申歐洲應該戰略自主,不應追隨美國成為附庸,避免被台灣議題捲入美中兩國衝突,卻發表不少附和中共言論,儼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迅即引爆國際輿論砲轟其為中共「有用的白痴」。
馬克宏訪中返程在總統專機接受歐洲版Politico、法國《世界報》(Le Monde)和《回聲報》(Les Echos)三家媒體訪問表示,歐洲要避免因為台灣議題被捲入美中衝突,重申歐洲應該「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不應成為美國附庸,由法國領導「第三強權」的企圖再度昭然若揭,相關專訪於4月9日發表後,國際輿論批評鋪天蓋地而至。
馬克宏在專訪中表明,「歐洲人面臨的問題在於,加速台灣危機是否對我們有利?沒有。更糟的是歐洲人自認應該在這議題上成為追隨者,隨著美國節奏和中國過度反應起舞。」
根據馬克宏所言「歐洲人無法解決烏克蘭危機,又怎能可靠地在台灣議題上說:小心,若你(中國)亂來,我們會出面?」Politico直言,馬克宏顯然是追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歐洲不應干涉台海議題」觀點。
《德國之聲》也提醒,馬克宏的歐洲「戰略自主」呼應中國的主張,例如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近期接受《金融時報》和《紐約時報》訪問,就曾經呼籲歐盟「發展歐美關係不應以損害中歐關係為代價」,應該堅持戰略自主。
馬克宏如常自認「代表歐洲」,這種「拒絕追隨同為民主體制與北約陣營的美國,卻甘於追隨與俄國結盟的中共專制政權」言行之荒謬,果然引爆國際譴責,除了抨擊馬克宏見利忘義,欠缺實力與資格竟還妄想領導歐洲,不僅失格更已淪為北京「有用的白痴」,而呼應習近平對歐美公然分化統戰,更讓法國與歐洲蒙羞。
在美國,4月10日《華爾街日報》社論指出,馬克宏此行在台灣以及烏克蘭議題犯下大錯,削弱嚇阻中國侵略的力道,傷害美國對歐洲的支持;英國《每日郵報》同日報導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柴契爾自由中心主任加德納(Nile Gardiner)抨擊馬克宏充當北京「有用的白痴」(Beijing's useful idiot),對中國的綏靖政策令法國尷尬;美國聯邦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在福斯新聞(Fox News)受訪認為,馬克宏的言論是中共宣傳的一次大勝,尷尬且可恥,諷刺的是反致增加台海戰爭之可能;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政府的美國駐北約大使達爾德(Ivo Daalder)批評馬克宏是藉機說謊的偽君子,因為事實上他可以完全依賴美國安全承諾以應付烏克蘭等危機。
美國前總統川普政府的代理副國務卿塞爾斯(Nathan Sales)則批評馬克宏損害西方盟友關係,分化美歐是習近平所願,馬克宏竟為此打開大門,讓法國不只與美國脫節,也與其他歐洲國家脫節,特別是俄烏戰爭之後,歐洲人已經認識到由中國這種專制國家領導的世界,無疑將敵視歐洲價值觀;美國前總統川普則粗口譏諷馬克宏「舔中」(kissing his ass)。
美國政壇對此反應最直率且具體的恐怕是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魯比歐(Marco Rubio),反共鷹派的魯比歐迅速推文發布兩分多鐘自拍影片,質疑馬克宏「到底是代表誰發聲?」——是只代表法國,還是代表整個歐洲?美國也該搞清楚。
魯比歐表示,在馬克宏提到別把自己捲進「不是我們自己的衝突」時,請問他是為誰發聲?「因為我們現在被捲進烏克蘭問題,在歐洲花了我們納稅人很多錢,然而我支持,因為我認為這樣幫助盟友符合美國的國際利益。但是如果我們盟友的立場,特別是如果馬克宏是為整個歐洲發聲,認為台灣問題不必在美國或中國選邊站,那麼也許我們也不用選邊站。」「我們可以這樣回應: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中國對台灣的威脅上,你們自己解決烏克蘭和歐洲的問題吧。」「因此,我們該弄清楚馬克宏是為自己發聲,還是代表整個歐洲發聲?」
魯比歐強調,歐盟和法國近年防禦非常依賴美國,當法國決定向北非派遣反恐部隊時,竟然無法自行派遣法軍,「我們(美軍)要用飛機把他們送到那裡,然後再運回來。」「如果歐盟決定在衝突和防禦等問題支持馬克宏立場的話也好,可以讓美國省下很多錢。」
在歐洲,身為德國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成員的國會議員洛特根(Norbert Roettgen)表示「馬克宏在歐洲已經越來越孤立」,他自己把此行變成習近平的公關勝仗和歐洲的外交政策災難。
4月11日,則有來自法國、瑞典、立陶宛、烏克蘭等國以及歐洲議會的15國30多位「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IPAC)國會議員發表聯合聲明,強調馬克宏涉台言論不能代表歐洲,台灣的聲音須被尊重,將盡力確保民主政府反對中國進犯台灣的立場,讓馬克宏的評論成為民主的警鐘。
由歐洲議會與美歐多國、澳洲、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多國跨黨派國會議員組成的IPAC,旨為促進理念相近的國會議員合作,立法要求中國遵守國際規則、全球安全以及普世人權。
IPAC國會議員連署譴責馬克宏「判斷失當的言論不僅無視台灣在全球經濟的關鍵地位,更傷害數十年來國際社會維持台海和平的努力」,並以歷史為鑑警告「過去對威權政體的綏靖政策都沒好下場,很可惜看來馬克宏總統沒學到教訓。」
根據《德國之聲》,4月11日歐盟委員會發言人重申歐洲對台灣立場不變,明確表示歐盟反對以任何形式武力改變台海現狀,持續強調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之既定主張。
馮德萊恩日前與馬克宏同行訪中三天依舊關注台海和平,被習近平批評其干涉台海議題是「癡心妄想」,國際輿論視馮德萊恩是此行被習近平刻意冷落的「黑臉」,對照之下,享受超規格待遇的馬克宏則是討習近平歡心的「白臉」。
在連日國際輿論砲轟言論分化歐美團結之壓力下,4月12日馬克宏在荷蘭國是訪問中,於與荷蘭總理呂特(Mark Rutte)共同記者會改口,重申對台灣立場不變且和歐洲一致,主張台海維持現狀以及和平,但仍稱做為美國盟友不必放棄獨立思考「成為附庸」,歐洲不應成為華府或北京的「追隨者」,不應捲入情勢升級,並且強調訪中行前已與美國總統拜登交換意見,似想暗示拜登知情而且默許。
馬克宏訪中此行雖然據稱簽了不少訂單,尷尬的是,沈重的盟友輿論壓力以及匆忙的事後解釋卻也反將自己套入他「是否追隨美國」的矛盾糾葛,不僅消耗法國龐大政治資產,更被看破對美中兩國的言不由衷。
※作者為鉅石智庫創辦人,關注:美中台關係、數位文化、風險管理。曾任網路行銷投資高管。台大政治系畢業、波士頓大學大傳碩士,於哈佛大學研修電商課程,新加坡國立大學高階管理課程結業。goldenrockthinktan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