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沙塵暴席捲中國各地。(取自微博)
中國今年沙塵天氣頻繁,中國中央氣象台4月14日表示,今年以來共出現8次沙塵天氣過程,為近10年來最多,且今年最強的2次沙塵過程均起源於蒙古國,波及台灣、日本、韓國等鄰近國家,不過中國氣象專家卻說,沙塵暴這種天氣型態無需根治,因為對於全球生態系統還是有利的。4月5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暴露於細顆粒物空氣污染物(PM2.5)中會增加患認知症(Dementia Disease)的風險,還有對心臟、糖尿病、呼吸道、壽命等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預估全球約有5500萬認知症罹病人口,根據北京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流行病學研究,從總體調查資料來看,中國60歲及以上人群中,認知症患病率為6.04%,其中阿茲海默症為3.94%,血管性認知症為1.57%,其它類型認知症為0.53%。基於患病率與人口基數推算,目前中國有1507萬認知症患者,美國只有670萬,日本650萬。
再根據早在2020年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AIC)上,《Lancet》委員會發表了認知症預防措施,提出改變12個危險因素,可預防或延遲多達40%的認知症病例,其中空氣汙染即佔40%中的2.3%,均可說明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影響。
中國中央氣象台指出,今年中國的沙塵天氣過程呈現,出現時間早、過程次數多、3月以來過程集中的特點。
中國春天為何沙塵多?專家:沙漠戈壁都是永久沙塵源。近10年沙塵總次數和沙塵暴次數實際已減少,但大面積沙漠和戈壁都是巨大且永久性的沙塵源,防沙治沙工作艱巨。
在出現時間早方面,今年首次沙塵天氣過程出現在1月12日,較常年首次過程發生時間提早32天。
今年以來中國已出現8次沙塵天氣過程,較常年同期(6次)偏多2次;為近10年以來同期最多,近20年以來同期第4多,少於2001年的12次、2002年的10次,和2004年的10次。
中國中央氣象台表示,沙塵多起源於蒙古國。氣象衛星沙塵起源軌跡追蹤監測顯示,今年以來最強的兩次沙塵過程,即3月19日至23日、4月9日至13日,均主要起源於蒙古國,主要沙源地距離北京600多公里,受傳輸影響導致北京空氣品質持續性達到嚴重污染。
根據歷史資料統計,2000年至2022年,中國共出現307次沙塵過程,年均出現次數為13.35次。2014年出現次數最少,為7次;2001年最多,為22次。
2011年以後沙塵次數明顯減少,強度明顯減弱。2011年至2022年年均次數為11.17次,沙塵暴過程年均次數為3次。中國全年有超過7成的沙塵天氣出現在春季,其中最頻繁發生的月份是4月,其次為3月和5月。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研究員丁婷表示,2018至2022年間,中國北方平均沙塵總次數和沙塵暴次數都多於2013年至2017年平均數。
沙塵天氣的形成有3個主要條件:持久強勁的大風、沙塵源和低層大氣不穩定。
中國沙塵暴主要的境內源地集中在新疆南部、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中西部等沙漠地區,這些地區的植被恢復對於減少沙源區釋塵量、減輕沙塵暴的危害發揮了一定作用。
但是蒙古國南部的戈壁沙漠也是影響中國的重要沙塵源地。2022年蒙古國南部植被生長狀況與近年平均狀況相比偏差,沙塵源地植被覆蓋較差。
先看台灣,來自中國包含沙塵暴的境外污染物,4月13日順著台灣海峽西北風移入,14日繼續往中南部移動,讓台灣西部空氣品質從上午起就持續惡化,北部橘燈,中南部更是紅燈一片。
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4月15日在臉書發文表示,「中國上空仍有沙塵暴!即將到達台灣的北風系統,在鋒面雲系後方有沙塵訊號,在雨停後應該會影響台灣,空氣品質會變差,提醒民眾注意! 」
環保署也在官網發出「空品提醒」,表示提醒高屏地區、彰化(員林)地區,敏感族群應減少在戶外劇烈活動。
沙塵暴席捲中國,特別是華南地區如浙江、福建等,13日當地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10)濃度約在250至400微克/立方公尺、細懸浮微粒(PM2.5)則是60至80微克/立方公尺。目前PM2.5的台灣各地的年平均值大約是18微克/立方公尺。
這些汙染物已影響台灣離島馬祖的空氣品質,加上13日台灣海峽風場為西北風,以致空氣汙染物質朝台灣方向直撲而來,離島澎湖在13日下午2時PM10濃度最高達210微克/立方公尺、彰化大城鄉下午3時PM10達240微克/立方公尺。
南韓受到中國沙塵暴影響, PM10濃度飆至今年新高,在當地時間4月12日下午1點南韓全國PM10平均濃度超過277微克/立方公尺,是標準值的2.5倍以上,其中濟州島有測站PM10平均濃度達828微克/立方公尺,是PM10濃度「非常糟糕」標準151微克/立方公尺的5.5倍以上,出現大範圍非常不健康級別紫爆、危險級別褐爆狀況。
日本氣象廳4月12日發布在福岡市、廣島市等地觀測到沙塵天氣,北日本到西日本大範圍地區12日至13日將遭遇沙塵天氣,能見度或不足10公里,若能見度不足5公里,可能會影響交通,日本海一側也出現不健康紅爆狀況,氣象廳提醒,不僅是日本海一側,沙塵也可能飛至太平洋一側。
中國專家卻提出特別的見解,中國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桂海林表示,沙塵這種天氣型態能否根治,實際上應該關注國家對沙塵的治理。他表示,對於若干本來就降雨稀少的氣候區,「可採取科學態度防沙治沙」,也就是對這些地區「宜沙則沙」,主要是防止沙地擴大化。
桂海林解釋,因降雨少的氣候區不利於植被生長,當遭遇大風氣旋等特殊的天氣系統,沙塵出現是必然的天氣現象,所以說沙塵「並不是需要根治的一個天氣」。
他還說,沙塵天氣除了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之外,實際上對於「整個全球的生態系統,還是會存在一些有利的地方」。
是否有利?先前已經提到空氣汙染與認知症間關係密切,除此之外,對呼吸道、心臟、老人健康、糖尿病、甚至壽命等均有影響。
北京阜外醫院和美國艾莫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研究人員指出,若長期接觸,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每立方公尺增加10微克時,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升高約16%。研究作者之一魯向鋒表示:「持續改善空氣品質將有助中國降低糖尿病病例。」這項研究於2019年3月發布在《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上。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教授馬厄(Barbara Maher)與來自美國及墨西哥的學者,分析63名因交通意外離世的年輕死者心臟細胞樣本。研究發現他們每克乾燥的心臟細胞樣本有20億至220億顆微粒,其微粒數量較9名來自污染較少地區的對照組人士樣本多2至10倍。
專家認為這些來自工廠和汽車排放的含鐵粒子,或是有統計指空氣污染跟心臟病有關的背後原因。報告在2019年6月29日刊登於期刊《環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9年,台灣國衛院PM2.5 前瞻性老人世代追蹤研究發現,空汙明顯與老人多項健康指標有關,其中長期對肌肉量的不良健康效應是國際上之首要發現。研究證實PM2.5 暴露每增加 1 微克/立方公尺 ,會顯著造成老人一個年度間肌肉量下降 0.2%,脂肪量增加 0.28%。
空氣汙染中很多物質會刺激全身發炎反應和過氧化物的產生。如果長期持續,會抑制肌肉細胞生成,促進細胞的老化,導致肌肉減少,長期可能達到肌少症的程度。
回頭看對中國空氣汙染的研究,201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指出,如果中國的空氣品質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WHO)的標準,那麼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就可以增加2.9年。
中國2018年PM2.5的平均濃度為每立方公尺39微克,較2017年下降了9.3%,然而這仍遠高於中國官方訂定的35微克標準,更是遠低於WHO建議的10微克上限。
中國曾經下定決心要改善空氣品質與降低水汙染,希望能以此拉高中國民眾的壽命,將平均壽命從2015年的76.3歲,在2030年提高到79歲。2021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已至78.2歲。
中國多名健康專家認為,空氣和水汙染是未來20年中國最主要的健康風險之一,他們認為這兩者會帶來肥胖、憂鬱症和阿茲海默症;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2019年曾擔憂表示,30年不受限制的經濟增長對環境帶來破壞,而這些破壞將導致社會動盪。
到底中國沙塵暴所造成的空氣汙染是否影響健康?數據及事實自然說明一切。
※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曾任教大學政治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