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嘉宏專欄:誰真正害怕「兩德模式」

陳嘉宏 2023年04月20日 07:02:00
中國外長王毅在會見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時指稱,中國曾支持德國實現統一,「希望並相信德國也會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大業」。(美聯社)

中國外長王毅在會見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時指稱,中國曾支持德國實現統一,「希望並相信德國也會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大業」。(美聯社)

2012年5月,時任總統的馬英九出席國際比較法學會大會開幕典禮時表示,台灣以憲法為處理兩岸關係最高指導原則,建立「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共識,雙方才能放心向前走;他認為,德國統一的模式或可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借鑒。對於馬英九的建議,中國當下給了一個軟釘子,透過當時的國台辦發言人楊毅說,兩德的情況和兩岸的情況不同,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沒有分裂,兩岸不是「兩個中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

 

德國的分裂國家再統一模式,一直是馬英九心中最心儀模式,在他8年總統任內,只要逮到機會接見德國的訪賓或媒體,總不忘記拿出來訴說他心中所願。不過,馬英九將德國模式理解成「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並不太精準,因為推動兩德統一的西德總理維利布蘭特(Willy Brandt)其實是以「德國存在著兩個國家」、「彼此不是互為外國,它們之間的關係只能是特殊性質的關係」開展這種模式。即使有「統一」的共同目標,兩德彼此互相肯認為「準國家」,這更接近李登輝當年說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東西德的分裂統一模式具體表現在1972年12月簽署的《兩德基礎條約》上,其中寫道,「兩國任何一方在國際上都不能代表對方或以對方的名義採取行動。」「兩國尊重雙方在內政和外交事務上的獨立自主。」、「兩德必須放棄武力,並以和平方式解決彼此的爭端。」在《兩德基礎條約》之下,彼此都承認在原德意志國的領土範圍內產生兩個互不隸屬的獨立國家,具體的證據是,《基礎條約》締結之後,聯合國大會於1973年通過同時接納兩個德國加入聯合國。

 

馬英九兩岸互動的最高指導原則是「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但兩德模式其實更像是「互不否認主權(承認東西德互不隸屬,同意彼此以主權國家身份加入聯合國),互相承認治權(尊重對方在處理內政外交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與馬英九說的,「反對台獨」、「不是一中一台也不是兩個中國」、「兩岸互不隸屬的說法違憲」,有極大的差距。只是,馬英九當過兩任中華民國總統,直到現在也時不時把「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掛在嘴邊。要解讀他這種怪異的邏輯,只能從中共對台灣的立場說起。

 

中共對台灣立場的核心論述萬變不離其宗,就是所謂的「一中三段論」:1、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2、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3、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從「三段論」出發,習近平在馬習會上說:「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也不是『一中一台』;雖然『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這一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

 

姑且不論「三段論」裡沒有一字一句中華民國或台灣的實質存在,但既然「尚未統一」,又何來「從未分裂」?就是這種完全昧於事實與基本文字邏輯的立場,才導致兩岸關係僵滯,幾乎行不得也。

 

過去70多年來,中共基於其內部統治的需要,因此不承認中華民國存在以及兩岸分裂分治的事實。不過,馬英九卻是基於兩岸互動及馬習會的「歷史功名」,而屈從於中共的立場。馬英九在馬習會裡𣈱談「一個中國」,卻避談中華民國,美其名是雙方「迴避主權」,但其實是放任對岸以大吃小。試問:論起「中國」,全世界有誰不認為是共產中國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誰會認為是你的中華民國?

 

近日,中國外長王毅在會見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時指稱,中國曾支持德國實現統一,「希望並相信德國也會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大業」。1990年兩德統一之際,中國正因為天安門事件遭受國際社會圍堵制裁,當時國力孱弱的共產黨要拿什麼對遠在天邊的兩德統一表達意見?只能說這位外交部長真是愛說笑了。真要取道兩德模式暗喻兩岸統一,王毅何不妨回頭去翻查當年的《基礎條約》是怎麼樣對等尊嚴地對待「兩個德國」。

 

「兩德模式」的核心就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這正是中共不願接受,而馬英九不敢面對的。中共不願接受的原因容易理解,因為最後的結果是代表自由民主的西德,統一了代表共產專制的東德。但馬英九不敢面對的原因是什麼?這就讓生活在自由民主環境下的台灣人狐疑了。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