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投書《紐約時報》的文章標題是「在台灣,朋友之間開始反目相對」,但大家心裡都很清楚,那個製造矛盾和反目相對的正是中國政府。(美聯社)
寫在《紐約時報》的投書文章在結論中,作者龍應台看似天真無邪地傳達著她筆下這位樂天知命東海岸的漁夫,習於面對驚濤駭浪的討海生活養成了可貴又巨大的勇氣,足以為了生存而奮鬥而戰鬥,不管是孤船航向未知的大海,甚至是假若有這麼一天共軍大舉入侵上岸。
漁夫無奈感嘆決定台灣未來的並不是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候選人,不是舉著和解大旗的國民黨籍候選人,也不是搖著抵抗大旗的民進黨籍候選人,而是美國和中國決定著我們的命運。文章最後結束在龍應台詢問如果戰爭爆發會是誰的錯,漁夫回答誰先開了第一槍就是誰的錯。
不得不說這是素有中國山河情懷的散文和小說大文豪龍應台,再一次點著夜燈搖著筆桿顧影自憐的反照,這次是跨越語言藩籬仍不減文豪感情氾濫的嘔心瀝血之作。然而訴諸情感的文字堆砌到底不是戰略決策所需要的智慧,反倒是一劑不安定的激素更加攪混了我們理智的思緒,是一地泥濘的淤沙越是沈重拖住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下一屆的台灣總統除了帶領國家經濟要能持續成長,最重要的是能夠帶領國家避免戰爭風險,迎向光明的和平未來。沒錯,在我們面對的環境之中,美國和中國是最大的因素,然而只有中國公開威脅武力解決台灣獨立存在的未來,這是嚴重違反台灣人長期以來堅持到底的民主信仰,也因此台灣和美國之間的軍事合作從來都是以防備中國武力攻台為主。
大文豪龍應台不應該在文末率性地故意塑造隱喻漁夫的兒子可能必須上戰場,留下無辜平民百姓對於戰爭恐懼的心情無限蕩漾,卻是對於開啟戰爭事端發射第一枚飛彈的攻擊者是誰,刻意不清不楚不描述不交代,事實上就是中國對台不斷加大的軍事威脅和挑釁。
這種寫作安排本身就是蓄意挑撥台灣人民之間的認知和信任,刺激觸發人的交感神經加速運作,一方面迷戀在農林漁牧產品大量出口中國這般安居樂業美好的生活想像,一方面畏縮在當下即刻感受到轟隆轟隆作響的戰機緊急升空因應共機迫近的事態。
大文豪龍應台也不應該在文中暗示台灣領土屬於中國的一部分,藉由辛勤的弱勢的在地蓮霧果農陳述心中嚮往一個富強繁榮的中國令世人仰望,並且認定同文同種的台灣應該回歸祖國,又只是無奈的這種聲音不能公開表達出來,因為害怕被冠上協力者的標籤被攻擊。
文中又有一位南部棗農受惠於當時親中的馬政府與中國簽訂的ECFA協議免關稅優待,使得中國成為農產品出口的最大市場。這是一個為了統戰而讓利給台灣的不對稱貿易協議,目的在於讓台灣產業依賴中國市場,好讓中國政府隨時有需要轉作為威脅台灣的工具。
果不其然在台灣人民選擇一個獨立自主的蔡政府之後,中國立刻無端設下貿易障礙禁止進口台灣產品,且多層次的以商逼政要挾台灣屈服在中國設定的一中框架之下。事實上蔡政府也早已成功輔導農林漁牧業開發轉銷其他市場,得到相對穩定的發展和成長。地球村時代我們台灣不能把自己鎖進唯一一中的市場,更不能侷限自己的未來在獨裁中國不可預測的人治政治裡。
台灣經歷過八年的馬政府自我限縮國際空間和極力傾中,我們親眼見證中國政府祭出惠台大利多等等誘台買台的政策後,還有這七年來蔡政府的獨立自主不斷在補強台灣的韌性且拓展世界供應鏈,以因應中國政府種種反目成仇似的斷然報復作為,這一切都讓台灣人更加集體感受到中國霸凌的本質,不但毫無章法只有變本加厲。
就在本月開始,每位國人陸續領到過去三年來團結防疫的成果帶來稅收盈餘六千元的紅利分享,此刻拜讀大文豪龍應台這篇充滿感情用事的文章,標題「在台灣,朋友之間開始反目相對」,我們朋友之間心裡清清楚楚地知道根本沒有兩岸一家親,那個製造矛盾和反目相對的正是中國政府。(本文由「Translation Matters 翻譯有要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