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雲集與瓦城等業者退出中國餐飲市場,和廠商對中國內需市場的預期悲觀有關。(資料照片/蔣銀珊攝)
自中國去年底宣布疫情管控逐步鬆綁以來,中國的經濟多被看好會逐步復甦或有大幅成長,甚至帶動全球經濟的成長,然而,在美國半導體出口管制持續趨嚴的當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已受到限制,同時,中國過去龐大的智慧型手機產業也因為手機需求下滑而導致獲利持續衰退,因此,中國經濟是否可因疫情趨緩而復甦,仍不確定。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本月公布的資料顯示,中國零售銷售與工業生產分別年增10.6%與3.9%,均較前二月高,但是,固定資產投資為5.1%,較過去二個月低,整體而言,中國今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為4.5%,高於預估的4%。
雖然中國第一季的經濟較預期為高,但是,中國人民銀行在上月底(3月27號)仍宣布全面降準1碼(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利率0.25個百分點),這顯示中國經濟不確定仍高,因此,中國人行需要持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來挹注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避免發生流動性危機。中國經濟不確定性增加,進而導致流動性危機發生的可能原因為:一、自2021年以來,中國恆大地產破產所引發的房地開發商破產與爛尾樓問題仍未被解決;二、全球供應鏈的重組使得中國當地廠商與外商投資降低,資金撤離中國的需求極大;三、中國就業市場的新增工作機會大幅降低。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中國出口降低的趨勢已不可逆,中國民間投資與外人直接投資的需求也將會較過去大幅降低,當中國本土廠商與外國廠商的投資都降低時,中國未來新增的就業機會也會大幅減少。特別在2019年底爆發武漢肺炎疫情以來,需多中國企業也因為疫情封城措施而退出市場,就台灣廠商而言,包含八方雲集與瓦城等業者均退出中國餐飲市場,85度C在去年也關閉15家中國分店,在疫情逐步趨緩之際,餐飲業者退出中國市場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廠商對中國內需市場的預期悲觀應是重要原因。
當廠商與消費者對未來預期悲觀,則影響民間需求的投資與消費均會降低,當民間需求的減幅擴大而引發物價下跌時,則可能發生通貨緊縮。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其國內3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年增率為0.7%,創下18個月來新低,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則年減2.5%,連續六個月負成長,中國國內物價的現況,與主要國家中央銀行面臨通貨膨脹而大幅升息的現象有顯著的差異,如美國聯準會為了對抗通膨從去年3月至今已升息19碼(4.75%),中國則持續降低存款準備率。
中國在2022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2%,台灣、南韓與新加坡分別為2.95%、5.1%與6.1%,美國與歐元區則分別為8%與8.4%。除了中國外,上述國家的物價均是在各國央行已採取升息政策下的結果,令人好奇的是,即使中國可以控制人民幣的幣值穩定,且向俄羅斯購買廉價石油,但其所面對的大宗物資漲幅仍應與世界各國一樣,均須面對輸入性通膨所帶來的物價上漲,但是,中國物價卻是相當穩定的低。
若再考慮中國人行持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方向,人民幣的值壓力更大,中國面對輸入性通膨的壓力只會擴大,中國的物價應會更高,但中國官方統計的物價指數仍低。
雖然中國統計局認為中國物價低的原因為基期太高,但基期因素是普遍現象,因此,若中國的物價統計數據正確無誤,則可以合理解釋,貨幣供給大幅增加的寬鬆貨幣仍可維持物價平穩的原因,應是民間需求的大幅降低,使得貨幣需求減少,只有在貨幣供給增幅仍大於貨幣需求減幅的情況下,中國的物價才可能微幅上漲,未來,若中國需求持續減少,則物價將會下跌,即人民最不樂見的通貨緊縮將會發生。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