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是個成功的生意人,但其實是個政治門外漢。(攝影:張哲偉)
積極爭取國民黨總統大選提名的郭台銘說,共機擾台是因為民進黨的關係,他相信對岸也愛好和平,對岸的軍隊、人民也不願意打仗,如果他當選總統,「我不獨,你不武,我只要不獨立,你就不要武,我們就是中華民國。只要我們高舉中華民國國旗,唱中華民國國歌,我覺得他們就不會來。」這種「我不獨你不武」的主張常見於國民黨,但其實早已被「發明人」馬英九自己推翻掉了。
「不統不獨不武」是馬英九2008年競選總統時的重要口號之一,由於當時正值中國與世界經濟水乳交融、兩岸悶聲發大財的階段,所以非常切合台灣的民意氛圍,也讓馬英九戰無不勝。不過,隨著馬英九下台,這口號也開始轉身。馬英九在2018年底國民黨於九合一選舉大勝之際,就重新詮釋了這口號的意涵宣稱,所謂的「不統」,其實是「不排斥統一」,這是因應這兩年兩岸關係非常大的變化,台灣民心對大陸觀感有很大變化,才把這塊(不排斥統一)容納進來,「如果條件好,統一也不是不能談,要全民同意才可以。」
從「不統一」變成「不排斥統一」,這應該是史上最大的選總統騙局之一;不過,當事人說得臉不紅氣不喘,顯然在馬英九擺脫了台灣民意的「束縛」之後,終於可以毫不遮掩地表達出他對兩岸關係台灣前途的真正看法。以前的「不統一」是對台灣人講的;現在的「不排斥統一」則是向著共產黨統治階層說的,一心想「化獨漸統」的馬英九,早已把台灣民心拋諸腦後。
從總統大選的角度來看,郭台銘現在還在講「不獨不武」,自以為可以搶佔維持現狀與和平的高位,但其實是踩進一個陷阱屎坑裡。郭台銘要不要先回答:「不獨不武」之外你「統不統」?會改變台灣目前現狀的到底是「統一」還是「獨立」?而所謂的「不統」是不是如馬英九的最新詮釋「不排斥統一」?
此外,總統職務一言而動天下,想選總統的人不能把「我覺得」掛嘴邊, 因為這代表連他自己都「不確定」。郭台銘說「我覺得我當選後他們(共機)就不會來」,其實是他也「不確定」自己當選總統後共機還會不會來繞台,更「不確定」要付出什麼代價才能讓共機不來繞台;如果要選總統的人連自己說的話都不肯定,如何號召人民跟著他走?
據稱,郭台銘為了選總統找了一堆「能人異士」與公關公司幫他綢繆獻策規劃行程。不過,光是這「我覺得」的發言,以及「不統不獨不武」的論述,都顯示他以及他的幕僚群沒有跟上過去幾年來台灣地緣政治變化與相關政治論述的消長,想解決問題卻招惹更多問題,淪為一個只有口號,沒有行動的大選局外人。
郭台銘是個成功的生意人,但其實是個政治門外漢。國民黨黨員公職可以把郭台銘當政治盟友,但對生意人能否下海領銜打仗卻頗為保留;在民調相近的條件下,國民黨公職一定寧可選擇侯友宜而非郭台銘。郭台銘在這場「類初選」並無主場優勢,若看不清這樣的局勢,始終在傳統的國民黨的論述打轉,爬不出這個醬缸,也只能眼睜睜把機會拱手讓予侯友宜。
日前,台灣出版人富察延賀前赴中國,卻因所謂國家安全的理由遭到逮捕,這是中國共產黨對台灣施展的「長臂管轄」,也是共產黨企圖壓制台灣出版自由與言論自由的一次實力展示。與其唱「我當總統共機不擾台」的高調,郭台銘若能用力聲援富察,甚而把他帶回台灣與家人團聚,就能向台灣社會證明自己與共產黨的確關係好、可溝通,從而讓國民黨人對他刮目相看。郭台銘想「彎道超車」,就必須鮮明地切割侯友宜如鸚鵡學舌般的保守路線,這也是他唯一的機會。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