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中最關鍵的仁川登陸戰。(照片翻攝自維基百科)
近來朝鮮與中國官媒隔空交火,爭論焦點除半島核議題外,更翻出韓戰的陳年老帳。代表平壤政權的「金哲」主張,中國應該感謝朝鮮在「反美對抗戰的第一線艱苦作戰」、「挫敗美國的侵略陰謀」,以及「維護中國大陸的和平與安全」的貢獻;代表北京政權的「俠客島」則反譏,中國為了金正日想要統一半島,「承擔了『任性』與妄動的大部分成本」,包括幾十萬條人命、中美與兩岸關係等。
此事被觀察家與網民熱議,認為是北京政權修正歷史之舉,因為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宣傳並教育中國人民,朝鮮戰爭是由美帝國主義和李承晚當局挑起。如果從追求真相的角度來說,北京政權能以今日之我否認昨日之我,乃是一大進步。但究其根本,北京也只是挑選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敘事,離真正的歷史還有相當距離。事實上,朝鮮戰爭由金日成發動並無疑義,至於中國為何參與,以及前蘇聯如何主導,更是值得探討。
首先要知道,韓戰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金日成的野心,但若沒有史達林與毛澤東的戰略計算,爆發的可能性會大為降低。對1949年的史達林而言,他有著許多理由拒絕韓戰,像是朝鮮尚不具快速擊敗韓國的能力、避免與美國發生衝突、美蘇的38度線分隔協議仍有效等,這是以東北亞的情勢著眼。此外,史達林尚有更大格局考量,那即是蘇聯的既得利益,也就是雅爾達密約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前者意指蘇聯控制朝鮮的正當性,後者意指蘇聯從蔣介石政權獲得的大禮,像是蒙古國獨立、長春鐵路的權益、旅順、大連港的使用經營權等。如蘇聯輕易興兵,不啻是破壞既有體系,且兵凶戰危,史達林在沒獲勝把握前,只以時機不成熟安撫金日成,卻留下許多想像空間。
另一方面,此時毛澤東正在內戰的緊要關頭,雖然節節獲勝,但他更擔心若朝鮮躁動,美軍將會再度進駐韓半島,或可能影響中國戰事。因此毛澤東曾勸告金日成對韓國的攻擊要到1950年初國際政局好轉後,換言之,韓戰開始的時間與國共內戰結束的時間密切攸關。毛澤東更將責任推給史達林,主張所有的過程都要與莫斯科協議後進行,而史達林已表示開戰的不切實際。到了1950年以後,情勢果然如毛澤東所料,此時的毛澤東除了等待解放台灣之外,更有調整中蘇關係的重任,而這亦為韓戰爆發主因之一。
這是由於史達林開始認可了毛澤東的價值,決定與北京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種正式締盟,也等於讓史達林廢棄雅爾達、毛澤東與美國決裂,至此中國已和蘇聯站在與美國鬥爭的行列。不過此亦代表著贏得內戰的毛澤東擁有影響東北亞的能量,史達林必須重新思考戰略,以維持蘇聯在韓半島的利益,這個戰略就是讓中國與美國一決勝負。而對於毛澤東來說,這也是必然的決定,一則利用朝鮮做為屏障中國東北的衛星國,再則出兵符合史達林的期待,得以取得共產集團的支持,三則應付未來可能的帝國主義侵略,也就是對抗美國與日本。
換言之,在當時的環境下,毛澤東為保新中國的共產政權而捲入韓戰,乃是正確之舉。因為雖然解放台灣(金門與登步島之戰)暫時告挫,但擊潰蔣介石政權是遲早的事,真正的敵人是阻止國際共產革命的美國。也就是說,作為蘇聯小弟的中國,無論從意識型態或地緣政治來看,歸屬於共產陣營,與西方世界對決無可避免,韓戰只是開始,接下來還有越法戰爭。直到蘇中決裂,才開始改打美國牌。總的來說,中國媒體強調金日成在韓戰裡的角色,只是在為毛澤東的決策掩飾,以及刻意忽略史達林的地位,完全歸責於金日成並不符合歷史真相。
※作者為 LUCIO策略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