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形容,面對國際行動支付業者來勢洶洶,台灣的反應就如同樹懶一般緩慢。(本報合成:湯森路透/維基百科)
金管會去年9月開放發卡銀行申辦Apple Pay、Samsung Pay、Google Pay等三大國際行動支付,除了國內市占率約三成的iPhone手機使用Apple Pay之外,Android手機也可以使用台灣Pay。台灣Pay是由聯合信用卡中心、台灣票據交換所、財金公司等國內結算機構,整合金融業者所成立的「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去年就已推出上線的支付工具(T-Wallet),但7個月來只綁定3.3萬張信用卡。
然而,Apple Pay於3月29日上線後,Samsung Pay則是於本月2日開放體驗;Android Pay 則預計6月登台。根據金管會主委李瑞倉本月初於立法院財委會表示,「蘋果支付系統的Apple pay上路9天,卡綁卡已達近70萬張,但是本土的台灣Pay的綁卡數雖然也有增加,但1個月僅增加約1萬張。」由此顯見,國際行動支付業者來勢洶洶,台灣本土行動支付已面臨極大挑戰或甚至無力面對挑戰。
台灣不應再繼續為人作嫁
中央銀行於5月3日出具「台灣電子支付之發展」報告指出:「我國目前已有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大額支付幾乎全面以電子化方式處理,零售支付亦可使用多元便利的電子支付工具,惟零售支付在消費方面,雖然金額不大,民眾仍偏好現金支付。…」如央行所言,台灣確實已有許多金融基礎設施,因此,Apple Pay要進入台灣時,才可以很迅速的在台灣被使用,所有的銀行業者均是努力幫其鋪路,只為了搭上Apple Pay。因為,銀行業者在信用卡的競爭市場上早已是紅海,新的支付平台出現,自然成為許多發卡業者爭相合作的對象。但是,消費者的交易訊息最後全部會進入蘋果公司的資料庫,台灣業者僅會擁有自家綁定者的訊息。因此,整個交易過程中最有價值的部份仍是為蘋果公司拿走。
Apple Pay對發卡銀行的宰制力才剛開始
根據IDC「2016 年台灣手機市場調查報告」統計,指出國人使用智慧型手機之作業系統,Android 占 80%、iOS(Apple)占 20%。但這僅是靜態的統計資料,我們必須密切注意Apple Pay進入台灣後,是否也有助於提高iOS於台灣的市占率。Apple Pay與iOS手機是「互補品」,消費者必須要有iOS手機才可以使用Apple Pay,在各家台灣發卡業者持續推出Apple Pay優惠的當下,必然會有Android系統的消費者轉換為iOS的使用者,此時,Apple手機的市占率將會進一步提高,使用Apple Pay的消費者也持續增加,發卡銀行業者面對Apple Pay的談判力將會弱化,這是相關主管機關必須要提早因應的。我們必須避免台灣ICT產業過去面對國際大廠的低利合作模式再次被複製,否則開放國際行動支付來台,對已經低迷許久的金融市場必是二次傷害。
台灣行動支付平台的問題
事實上,Apple Pay可能產生的衝擊,我們從發卡業者在Apple Pay上線之前的積極促銷策略就可以推知一二。然而,台灣Pay比外國廠商早數個月上線,綁卡數極低,用的人更是不多。雖不意外,但仍希望國家在這方面應該要多努力。首先,台灣Pay一開始的組成份子包含聯合信用卡中心、台灣票據交換所、財金公司等公司,與消費者的行動支付或相關業者距離非常遙遠。這與上述公司的能力高低沒有關係,純粹是擺錯位置了,換言之,為何不是以電信業者或信用卡發卡者為主體來做,似乎已經註定台灣Pay的下場。其次,電子支付是需要產生網路外部性與規模經濟的,每家發卡銀行業者都推出各自的支付工具,可以產生的網路外部性效果相當有限,各本土行動支付自然也就未戰先輸,因此政府有必要提供一個有用的平台讓各家業者可以上線便是一件重要的事,以電信業者為首來建立支付平台或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政府應在對的基礎上才可以做有用的事
政府相關單位日前表示要攜手台灣行動支付公司發展「台灣Pay」,將以銀行為主體,主打非iPhone用戶客層,帶動本土支付產業根留台灣。這樣的宣示固然重要,但台灣Pay是否具備這樣的基礎或潛力是政府要顧慮的。此外,因銀行業者可能會聽金管會的話來合作,但如何提供其強而有利的誘因合作,才是本土支付產業能否發展的關鍵。同時,Apple Pay是一個跨國支付工具,不管美國國內的使用情況為何,台灣Pay若僅止於台灣國內使用,則如何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也是政府須先想清楚的。再者,金融主管機關可能較關心「支付」而非「行動」,中華電信本來就較其他後進業者掌握較多的資源與技術,也是可以支援政府政策的部份民營企業,故金融主管機關應與交通部合作,針對行動支付跨部會協商。最後,行動支付是民眾智慧應用的一部份,我們也希望相關主管機關應與小英總統的重要政策「亞洲▪矽谷」有所聯結,如此才會讓人相信政府玩真的。
面對國際行動支付業者來台,台灣的反應就如同樹懶一般緩慢,我們希望,政府在面對國際行動支付與未來國際環境的變化上,不要學慈禧太后一樣請大家不用擔心,勤練義和拳閉門造車。
【延伸閱讀】
【熱門影片推薦】
●葉金川:馬英九很奇怪 幹嘛老講統一
●中國「一帶一路」論壇 西方大國觀望
●藝術帶來反思 菲律賓鯨屍雕塑為環保發聲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