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正與歐洲合作夥伴協商,計畫在德國建廠。(美聯社)
繼在美國正式插旗後,台積電到歐洲設廠的可能性日增,因為既可滿足業界需求,也能緩和政治壓力。在歐洲的建廠不僅深具國際政治戰略意義,也可讓這家晶片製造商龍頭成為真正的全球性企業。
彭博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指出,台積電正計畫與恩智浦(NXP)半導體、博世(Bosch)以及英飛凌(Infineon)等半導體企業合作,在德國政府的補貼下組建合資公司,且可能在德國薩克森邦(Saxony)設立晶圓廠,預算至少70億歐元,而總投資額可能高達近100億歐元。另外,台積電也正評估在非洲建廠的可能性。
如果這項合作順利進行,加上台積電此前在美國投資的400多億美元,台積電將在台灣以外的地方投資超過500億美元,但台灣工廠目前仍占該公司95%以上的產能。台積電在滿足當地晶片需求的同時,仍須確保晶片技術的領先優勢,以及在晶片製造上的全球龍頭地位。這點可能是台積電決定進入歐洲的原因之一。
Chips need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and electronics in cars justifies a bet on Europe. "Having local partners and governments cover much of that wager makes it the kind of project TSMC will find hard to resist," @tculpan writes after our scoop last week:https://t.co/2i5aw5eFob
— Jillian Deutsch (@DeutschJill) May 9, 2023
雖然在半導體戰略方面,美國與歐洲存在共同點,雙方都願意都願意花費數百億美元(或歐元)來吸引台積電前往設廠,包括提供稅收減免及廉價土地等激勵措施。
但與美國不同的是,歐洲的目標是確保汽車工業的關鍵零件供應鏈,汽車工業是許多歐洲國家的經濟命脈,新冠疫情造成的晶片短缺,凸顯晶片對汽車製造商的重要性。台積電在歐洲建廠可能更具「戰略意義」,大多數的汽車晶片都須使用台積電的28奈米製程晶片,這項舊技術雖然僅占台積電收入的10%左右,但可能是歐洲市場最迫切需要的。
一輛汽車的電子元件比智慧手機還多,汽車業升級汽車的速度也比較慢,在此情況下,更新不見得就是更好。基於電動汽車以及車用感應器和電子設備需求是長期趨勢,押注歐洲是合理的,加上當地合作夥伴與政府承擔大部分的賭注,也讓台積電更難抗拒赴歐投資。
相較於歐洲,2020年5月14日,台積電宣布斥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建設5奈米晶圓廠,之後更擴大投資3倍,而這些先進晶片主要用於蘋果手機iPhone以及人工智慧(AI)技術。事實上,華府政界人士及半導體業界領袖都希望有朝一日,世界上最先進的晶片將在美國本土製造,而非台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