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7對中「放軟」只在表面 美中對抗依舊

湯名暉 2023年05月25日 07:00:00
中國中亞峰會從本質到敘事都以「大唐盛世」規格進行現代重現。(美聯社)

中國中亞峰會從本質到敘事都以「大唐盛世」規格進行現代重現。(美聯社)

今年度的G7峰會於廣島結束之際,再次顯示國際關係進行風險控管的難度,拜登在會後釋放美中關係降溫的訊號。G7看似放軟指向中國的修辭和語調,卻難解自二次大戰以來民主國家面對威權國家的難題,既要避免過度猜忌而加劇競爭,又要避免陷入綏靖失敗的境地。

 

發展成為大國競逐的新焦點

 

G7峰會的前兩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曾與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在維也納碰面,便是為競爭關係保留溝通。然而,進行中的美中貿易戰並難以因為美中保持聯繫而停歇,遏止潛在競爭者崛起是國際體系主導者命定的目標,國家之間權力的競逐更難以善意為出發點,只有能力能否對應意圖的問題。在美中兩強之後,更涉及兩大群體相異的意識價值與主體性,並非拜登一席話能消解根本性矛盾。

 

理想的折衷方式是大國競爭的同時,雙方確保溝通的管道,從其他非軍事程面的競逐作為國力的競爭項目,諸如發展指數與尖端科技,也是現今比二次大戰時期好的競爭環境。此外,美中或是東西方之間有許多經濟以外的共同議題,即使在方法上有歧見,但是在終極目的上仍有取得共識的必要,像是永續發展(SDGs)的議題有著不同程度的理解差異,但是在終極的目的上卻是足以影響彼此的生存。

 

然而,雙方的焦點也在於永續發展這類後現代議題,既要確保全球化以來的資源和市場交易順遂運行,又得避免成為權力政治交易或威嚇的籌碼。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十餘年的經營,大舉收購亞非拉三大洲的能源與資源儲備,特別是有地利之便的中亞地區,早已運用鐵公路和遊憩管線的基礎建設聯通資源城市,其中的「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四條管線完工後輸氣量更可達850 億立方公尺(bcm)。中亞峰會期間,中國向中亞國家提供總額260億元人民幣的融資支持和援助,更將廣大中亞地區的自然資源定錨於中國的基礎建設之上。

 

中國以發展中國家資源成就「大唐盛世」

 

在美中兩大國的背後涉及的是不同價值與發展程度的主體,與廣島峰會分庭抗禮舉辦的「中國中亞峰會」,從本質到敘事都以「大唐盛世」規格進行現代重現,在伊斯蘭斡旋與烏克蘭調停的營造下,中國更自信的運用關係性展現自我,以大陸性的發展中國家的領袖之姿回應「去風險化」的聲浪。中國更藉由「西安宣言」再次向西方國家表達世界上存有不同意識價值的發聲,發展中國家需要的是中國的發展模式,並且抗拒西方價值,甚至還能反向的以自身的資源和市場作為與西方競逐的條件。

 

由於中國對美光(Micron Technology Inc., MU)的制裁、以及對稀土資源的市場操作,由此掌握鋰電池和新能源產業的供應鏈優勢,使得西方國家警惕到早期預警機制的重要。中國在進一步擴大在中亞的影響力後,手握龐大的能源與各項自然資源,特別是歐洲的核燃料鈾礦正計畫從俄國轉向其他地區採購,哈薩克作為全球鈾礦最大產地,產量高達全球一半,未來將有可能配合中國作為反制西方「永續發展」的手段。因此G7峰會期間提出「經濟脅迫協調平台」(Coordination Platform on Economic Coercion)倡議實乃未雨綢繆,以因應未來中國以中亞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地緣政治的工具。

 

中國填補俄國的陸權空窗

 

面對俄烏戰爭的衝擊以及對歐洲國家生存的壓迫,直接影響到已開發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生活品質,通膨和能源的問題更讓已開發國家投入更多的經濟,德國就於2022年就投入超過兩千億歐元的能源危機救助計畫。對於已開發國家為主的G7而言,有著共通的現代性與發展基礎,還有著後現代對威權的批判,這種生活世界面臨的危機感便反映在G7公報:「面對俄羅斯對烏克蘭持續中的侵略戰爭,我們強調強烈的團結意識」。拜登更於5月20日宣佈給予烏克蘭新一波軍事援助,內容包括裝甲與運輸設備,以及由盟邦轉讓F-16和提供訓練資源。

 

自冷戰結束以來,G7國家從未有過對大國如此強硬的表態,雖然以去風險化更為藝術性的修辭代替脫鉤,但是面對中俄在中亞峰會過後的進一步合作,挑戰G7阻止各國援助俄國的立場。中國不只在中亞峰會上搶占風頭,將權力向西推進到中亞地區取代俄國,即使在太平洋地區,中國也擴大在海參崴的港口中轉權利範圍,從2007年的黑龍江到新增吉林,使得中國逐漸填填俄國無力開發東部國土的權力真空。

 

G7集團有著強烈的海洋性特色,使得中國陷入海洋或大陸優先順序評估,或是陷入陸海兩頭燒的地緣戰略矛盾。(美聯社)

 

美中競逐已成海洋與大陸群體之爭

 

相較於2022年9月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簡稱FSB)扣留了日本駐遠東海參崴總領事館的領事,中國在俄國太平洋地區的進展更以中俄船艦環繞日本的形式呈現,使得日本感受直接感受到中俄兩國的壓力。由於國力集中於歐陸,俄國也調整「歐亞主義」的意涵,藉由邊緣地帶的中國制衡美國與盟邦的印太戰略,在經濟上更透過海參崴成為盧布的灰色匯兌中心,解決俄國無法以盧布進行國際交易的問題,中國此舉在事實上成功反制G7抵制俄國透過第三方迴避制裁的努力。

 

在東西方兩大群體之外,美中對於爭取第第三世界與前現代地區的第二戰場同樣煞費苦心。由於地緣關係密切,大陸性地區國家較早參與「一帶一路」,中亞國家的立場更是鮮明,日本邀請澳洲和紐西蘭之外,同時也偕同美國整合太平洋地區和東協國家,使得G7集團有著更強烈的海洋性特色,使得中國陷入海洋或大陸的優先順序評估,或是陷入陸海兩頭燒的地緣戰略矛盾。

 

美中兩國的政治破冰對於國際體系的穩定有其助益,然而在修辭難以掩蓋的兩大主體性對抗背後,更牽動全球性的地緣與資源競逐,美國需要照顧歐洲國家與日本的立場,同樣中國也得顧及中亞與其他開發中國家扈從者的利益。兩大群體在生存境遇的中長期競賽,盟邦的考量可以是追求和平的校準,也可能是制約大國行動自由的群體壓力。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