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被中國制裁事件,必須放在美、中國際霸主地位競爭的大格局下檢視。(美聯社)
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Cyberspace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簡稱網信辦) (21日)週日晚間在官網公佈封殺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Micron Technology)的消息,短短272字的新聞稿,成為這幾天國際科技媒體的頭條新聞。
國關學者若無法分辨美光的産品高低階不同、目標市場因而有別,就只能隱約感覺中國政府此一著棋,應該與美中戰略競爭有關,但無法解釋中國半導體産業明明仍落後美國與盟友組成的聯盟,為何敢於在美中科技戰如火如荼的此時、針對此一美籍公司、祭出此一內容的反擊?
科技業者雖然熟悉記憶晶片規格,也了解相關業者的全球競爭態勢與市場佔比,若不熟悉美中政府的戰略傳統,也可能無法看透雙方的談判邏輯,也就無法預測中方的下一步棋了。
簡而言之,美光被制裁的事件,必須放在美、中國際霸主地位競爭的大格局之下檢視,才能看出(很可能)是美中兩強最近期望降低衝突的一番作態。
降低衝突?咦,中國好不容易抬出科技戰對美幾乎是第一記反擊,不是升高了緊張情勢嗎?甚至有台灣知名半導體專家都開始觀察誰是下一個「有結怨的,而且不具獨占性」的可能被制裁對象了,根據什麼邏輯可以推論出要降低衝突的猜測呢?
此一推論的大前提是:第一,美、中兩強目前國內都有十分惱人的經濟問題,領導人都得花更多心思在內政、尤其是經濟問題上,不能讓外交戰火燒得焦頭爛額。
當然,美國堅持國際秩序締造者與維護者的地位,不可能一日忽視外交戰場,但是大國需要觀照全球的面向太多,必需區分優先順序,所以-其次-在歐洲土地上已經進行近15個月的俄烏戰爭,才是重中之重,之前的大戰略已經把中、俄打成戰略夥伴,是否正確雖不好說,總不能讓中國跟俄國「密謀」成功,獨自享有調停俄烏戰爭的首功。
第三,從中國的角度來說,雖然在半導體戰場上被美國幾乎全面壓制,落於下風,但這個次級戰場的戰略,也必需服膺於中美大國權力轉移大戰略;換言之,小戰場小戰役一點小失分,若能換取大戰場大戰局的取分,仍划得來。
以上三點假設能成立嗎?有沒有歷史論據支持呢?有。
1979年中美建交前,其實距尼克森1972年訪美簽定《上海公報》已6年多,不但美國急於拉攏中共以對抗前蘇聯,文革浩劫後的中共,百廢待舉,其實也需要美國伸手拉一把,但是當時中共硬是在《人民日報》上,一天一篇,批判「美帝」,擺出一副勢不兩立的姿態。此一拉高姿態的作法,也是為自己創造之後的談判籌碼,善於與對手邊打邊談的中共,最深諳此道。
老美也不是省油的燈,研究與熟悉談判之術的學者專家不計其數,當然懂得在談判前為自己創造籌碼與拉高聲勢,譬如剛剛在日本落幕的廣島G7峰會就是。七大工業國的國家利益,其實不見得與美國多重合,譬如苦於俄烏戰爭的德國、以及2019年與中國簽訂一帶一路協議的義大利。但是在G7輪值主席國日本的岸田內閣賣力引領下,大家仍在G7舞台上,合唱了一首對中施壓之曲,也就為拜登政府創造了不少未來的談判籌碼。
未來如何驗證本文的推論是否準確呢?一個指標可以從記憶晶片市場來觀察,網信辦的禁令文字是「按照《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我國內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停止採購美光公司産品」,並不精確。使用美光産品的商業客戶不受影響嗎?他們哪些人算是基礎設施運營者呢?未來若是從嚴解釋,美光去年在中國占其總營收11% 的業績就會急遽萎縮,若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去美化」的進程就會在儘量不傷及自身利益的原則下,慢一點推進。
另外,傳聞拜登曾在四月初接受南韓總統尹鍚悅的國是訪問時,口頭要求轉達他希望南韓晶片大廠不要填補美光若受制裁產生的市場缺口,那麼製造同規格産品的三星與SK海力士,是否趁機填補上美光留下的市場缺口,就是第二個指標。
中國若積極趕走美光,三星跟SK海力士就會很快分到一杯羹,只是這生意也不好做,因為三星在中國西安廠的NAND産能占它總産能的四成多一點,SK海力士在中國無錫廠的DRAM也占它總産能的五成左右,中國境內需要的高端製程記憶晶片,去年十月已被美國商務部出口管制禁令所限,三星與SK海力士還在交涉中,這廂若不聽「口頭勸告」,整個廠都可能「不進則退」,落得只能生産低階産品,跟中國本土的長江存儲、長鑫存儲、君正、兆易等爭搶紅海。
美中的大國權力轉移之爭還要進行至少十幾二十年吧?科技國力是勝負關鍵,半導體是重中之重,科技市場因此被迫形成G2格局;中國的去美化與美國的去中化,都勢在必行,因為依賴關係就是權力關係,美、中都不願意過於依賴對方。對美光的小小制裁此一行動,要放在此一大格局下檢視,才能見樹又見林。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