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偉棠專欄:「文化綠洲」能否靠硬件硬來?

廖偉棠 2023年06月11日 06:15:00
香港藝術場域並未僵化,在地藝術持份者的積極參與,亦是香港藝術最基本的希望所在。(M+美術館/維基百科)

香港藝術場域並未僵化,在地藝術持份者的積極參與,亦是香港藝術最基本的希望所在。(M+美術館/維基百科)

「文化沙漠」這個糟糕的修辭,不知什麼時候就跟香港掛鉤不脫了。雖然我們都記得它是一個綠洲。

 

十年前,香港最重要的作家、文化評論家也斯因癌症去世,他臨終前念念的一句話,還是「香港不是文化沙漠」。可見這種來自其他大華文地區的偏見是如何讓上一代香港文化人耿耿於懷,但是香港當然不是文化沙漠,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它容納上海、英美日而來的現代藝術思潮,到六十年代末香港節——後來改名香港藝術節的創立,到新世紀巴塞爾藝術交易會落戶香港,這都是看得見的香港文藝蓬勃。還有看不見的隱形資本:也斯、西西這些作家,王無邪、黃仁逵等這些藝術家等等,香港人自己知道自己的文化財富並不亞於任何一個同等規模的華語地區城市。

 

不過,在一切必須具像化、量化、炫視的時代,這樣並不夠。於是近十年,香港在原有已經漸顯老化的尖沙咀文化中心、灣仔藝術中心、中環藝穗會這些殖民時代殘留的基礎下,必須樹立新的文化硬件形象、催生新的綠洲,這不僅是文化任務,也是面向大陸和世界的一種政治任務,所謂「說好香港故事」的關鍵一環,為「新香港」塗脂抹粉。

 

最關鍵的連鎖建設,就在憑空出現的「西九開發區」。也不能說憑空,西九的規劃,本質上不離港式房地產發展方式,收地、重建、鐵路站延伸、上蓋配套豪宅…但海邊一大片地在香港依然運作有效的某種規劃限制下,必須發展成公衆利益用途。

 

早在西九「妾身未明」的時候,大概也是十年前,每年都有不少藝術事件接這塊尚未建成大工程的「草原」發生。最重要的就是西九藝術節,包容極為多元,除了傳統的音樂表演,還有實驗音樂、露天放映、行為藝術等,少不了各種藝術市集、親子同樂,更具創意的是連續三年舉辦的文學演出。我作為其中一年的西九文學節策展人,在那年邀請了蘇州詩人藝術家車前子、北京詩人音樂家顏峻還有台灣詩人民謠歌手羅思容來到香港,在海風中與衆多香港詩人一切配樂讀詩,那天到來的觀衆,無論中外,都說不敢相信有這樣的一個香港,詩意香港。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與香港政經的敗壞相逆行,M+美術館建成、戲曲中心建成、香港故宮博物館建成…未來幾年還有幾個演藝劇場會陸續落成,這一片香港的飛地,驟眼看已經蔚為壯觀。這些都是硬件,而我看重的軟件,除了美術館以突破眼界甚至挑釁姿態收藏的大量中國後現代藝術以及世界設計名物,除了戲曲中心積極開拓新科技與傳統藝術的結合、比如說AI參與粵劇表演等等,還有更可貴的藝術開放精神。

 

這種精神體現在圍繞這些高大上建設與收藏策展依然不斷出現在媒體、藝術界和民間的持續爭議上,在其他領域討論的萬馬齊喑的背景前,顯得有點超現實。不過有爭議,恰恰證明香港藝術場域並未僵化、證明綠洲有賴活水,活水不只是高達億元的財政預算,也不只是遊客流量,更重要的是在地的藝術持份者的積極參與,也許這才是香港藝術最基本的希望所在。現在這一切又將隨著香港疫情後開關而更加活躍,餘波如何?藝術能否超然香港嚴酷的現實?留下來的藝術工作者是否還能積極捍衛話語權?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為詩人、作家、攝影師。1975年出生於廣東,1997年移居香港。曾出版詩集《八尺雪意》、《半簿鬼語》、《尋找倉央嘉措》、評論集《異托邦指南》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