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豈能「勤儉建軍」到連艘專業測試艦都不肯打造

劉先生 2023年06月11日 06:15:00
因速度受限,海軍LCC-1這艘由戰車登陸艦改裝的測試艦,實難以模擬真正水面作戰艦狀態。(維基百科)

因速度受限,海軍LCC-1這艘由戰車登陸艦改裝的測試艦,實難以模擬真正水面作戰艦狀態。(維基百科)

海軍裝備世代困境

 

海軍(前)官僚對中科院的海用裝備大約除了飛彈外,其他多認為仍不成熟而難以接受(參見報導──潛艦原型艦配國造雄風飛彈?黃曙光坦言:中科院能力還不夠),寧可選擇外購組配,雖中科院在部分裝備系統仍需再精進,但造成國造海用裝備系統難以滿足,海軍也難辭其咎!

 

從雄風一型反艦飛彈開始,整整過了快35年,海軍才為了震海巡防艦案施捨出一艘戰車登陸支援艦,改裝作為包括提供中科在內的各級海用裝備系統測試載台LCC-1(下方Youtube影片),勤儉建軍到這程度,連艘專業的測試艦都不肯打造!也形同窮的只剩下反艦飛彈等尚堪成效。 

 

 

鄰近日本還有解放軍海軍都有自己的專業測試艦艇不接戰備,用以驗證各項海用裝備。而這艘LCC-1艦艇仍歸海軍列管,中科院應難以自由使用,才有接續中科院自己出錢,委請龍德造船協助打造一艘80噸光榮之星雙體船測試小艇,讓中科院研製的部分海用裝備得以按驗測需要進行評估,卻是疊床架屋!

 

而中科院畢竟資源有限,無法委請業者打造更大噸位船艦作為自由測試載台,導致包括更大的國造主動、被動雷達系統等,80噸小艇難以搭載,這些年國防部也不出面整合著實讓人不解。 

 

此外,這艘LCC-1雖有大肚船身,但極速僅有12節(約22公里/時),這極速大約還是輕裝載才能跑得出的速度,一旦塞入更多海用裝備測試,則速度應會更慢。具體來說,若要實測海用飛彈接戰狀況,從左營港出發跑到東部九鵬基地外海驗證時,按照以上速度,單程要八到九小時以上,相當於一個半天就耗在去程或回程,效率非常低落,若速度有20節以上(也是標準巡防艦/巡護艦速度)航程時間可大幅縮短或單程只需要四到五小時。

 

換言之,因速度受限,LCC-1這艘由戰車登陸艦改裝的測試艦,實難以模擬真正水面作戰艦狀態不說,包括如緊急迴避、高速倒俥等。前述動作執行時裝備若有模擬反制的交互狀況應也無法達成;而海用系統裝備隨艦專業工程師裡,如有歸國學人或一般公司投身國造系統者,要這些工程專業人士登上用二戰時空背景打造的船體跟著出海長期驗測,艦上改裝生活環境想必就算不是因陋就簡,也難達到基本的舒適,而日本的專業實驗艦飛鳥號上還有女性工程師等專用生活空間!

 

 在LCC-1高雄號艦體基本條件不佳下,改裝應有極限,長久下來,以為這些工程驗測人員還有多少熱忱願意長期隨艦? 除前述潛在問題外,連安裝新式拖曳聲納空間都沒有,作業成效僅能半套,更無法裝載不同動力組合進行效能評估,不適格載台無法多元顧及下,只好再以新造原型艦搞二次測試多年,才能決定量產規格,好比LCC-1出台前的沱江級高效能艦艇2012起造,前後耗時約7年包括驗證才確認量產版本。

 

輕巡艦也如此,在LCC-1無法充分搭載各式裝備系統並滿足驗證下,2026-2027完成原型艦同樣得花至少2到3年充分驗證,否則難執行量產,軍方從不想如何提升造艦總體管理效能,陷入事倍功半惡性循環。

 

屆時於2030年完全取代用鍋爐動力近60年艦齡的一級艦六艘濟陽級,依舊漫漫長路一拖再拖,海軍主力水面艦載台幾可說又老又窮!且操艦兵員就大量耗在這些冷戰時期打造且戰力已近落伍的船艦上。單單上個世紀70年代所打造3000多噸濟陽級編制員額每艘大約260人,已是現代巡防/驅逐艦6000噸以上才有的的人力配置!海軍水面艦隊在人力編組與部分自動化效能同樣低下難以更有效分配,跟不上現代先進國家海軍水準!

 

更不用說多數級別的量產版本打造遙遙無期,放眼鄰近國家沒有像本國這種操作方式,他們都是每個艦艇級別規劃設計到編入預算並排定量產時序,發包後至少每年打造一艘不分原型量產艦,並最後量產完成組成艦隊之一,最多不同批次有差異。反觀我國似只偏好打造原型艦,後繼量產規劃與時序安排從沒具體設定,若要幫軍方找理由,不外量產預算來源不明確難以落實規劃,則本屆政府號稱重視海空軍,但海軍載台裝備更新汰換所獲(包括預算)資源仍不如空軍,試問重視在哪? 

 

退萬步說,就算沒有打造專業測試艦,好歹海軍給艘船格相近的載台交付中科院等測試,具體案例如土耳其海軍提供由美國移交的派里級巡防艦(速度最高可到29節),仍舊為現役艦的格克蘇號TCG Göksu F497,艦體後方直升機甲板作為土耳其自研下一代海用雷達ÇAFRAD的測試平台  。(下圖/圖片取自Yörük Işık@YorukIsik推特)

 

 

只是海軍那有限又寶貴的少少主力水面艦數量(相對敵方多年下水餃的艦隊規模所要因應的戰備壓力極大),出借權充測試如太陽打西邊出來,那就休怪國造海用裝備做不到最佳化。

 

要中科院自行努力不是不可以,首要提供穩定研發預算資源,這部分有賴國家長期編列3-4%GDP國防預算,不管是否加入特別預算、國防基金等予以滿足,更別三天打魚二天曬網,成果不會一次到位,都是多年開發持續改良投資。

 

且台灣國防投資多年偏低,連韓國、新加坡都不如,老拿台灣海峽天險作為擋箭牌,吝於多買保險,投資不足也患分配不均下,讓包括海軍主力裝備在內沒多餘資源可更換,只好老舊載台裝備延用而陷入長期老化,更對海權掌握陷於敵長我消的自我弱化警訊。

 

日本美國造艦至多20到30年就開始計畫性汰換,或者至少期中重大更新MLU引進新技術裝備,反觀本國多半只能拚40到50年以上操駕才可能換掉,也甚少重大更新,代價包括與先進國家裝備技術代差拉距愈來愈大,連鄰近菲律賓海軍載台都在拚加速汰換。 

 

且海軍要求自研裝備但半途而廢,現況結案的專案應不在少數。如早期亢龍專案的國造線控魚雷,開發後因海軍後面獲得美製重型魚雷就結案,也沒進一步考慮做為輕魚雷採用,另外好比萬象三型以上包括智慧水雷已有初步成果,海軍不下單採購小批次量產並進階驗測,要如何持續優化國造武器甚至系統整合?極端浪費!

 

衍生而至,海軍造艦包括艦用裝備系統獲得最大問題是,從沒有類似國造IDF戰機按發動機、構型、武器等開展各式計劃般的通盤設想,包括考量敵情發展,且針對不同噸數級別定位,按所需偵蒐感測、動力組合、載台構造、武器反制、戰鬥管理系統、操作兵員數量界定等分門別類,評估哪些經國產開發兼俱優於國外的相對成本效益,包括針對不易取得技術,哪些以國外資源為主,甚至引進國外技術,看是付費取得授權還是共同開發構成造艦組配,選定幾個國造方向後,委請中科院進行有計畫且長期不中斷的投資研發到改進。

 

上述所稱通盤設想與定位上,較佳個案如韓國, 儘管外交處境與韓國有別,台灣無法取得大量國外技術授權,然而韓國造艦對於技術組配仍值台灣借鏡,像是驅逐艦等級國外與國內技術近各佔一半,巡防艦則從第一代與國外合作開發,到第二代後逐漸全部國產裝備化。

 

翻開中科院官網在海用裝備展示成果,除較為亮眼的反艦飛彈等外,其他裝備聊備一格且稀稀落落,也沒有因此構成垂直或橫向開展為整套系統組合,而這些稀落裝備或有部分應由海軍委託研製進行初測後,因後續國外資源解禁而採外購捨棄國造,或是海軍預算不斷有其他更重要預算支出排擠而不願下單採購。

 

重要的是研製後的測試調整修改,需要透過合宜的測試載台驗證,不該拿戰車登陸艦充數,倘海軍無法從現役主力水面艦調撥給中科院自由使用,以為最佳方案仍是把震海巡防艦設計圖調整後編列預算打造裝備試驗艦,甚而透過合適的測試載台改善海軍的整體造艦含量產管理效能,否則多數造艦只有淪為原型艦的一比一模型!

 

※作者為業餘軍事觀察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