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訪中──中國對美「極限思維」將屢試不爽

湯名暉 2023年06月23日 07:00:00
中方對美國的「極限思維」未必是要為戰爭準備,但是透過極端的表態卻能轉嫁壓力,讓對手畏懼不確定性而讓步。(美聯社)

中方對美國的「極限思維」未必是要為戰爭準備,但是透過極端的表態卻能轉嫁壓力,讓對手畏懼不確定性而讓步。(美聯社)

歷經今年初的美中氣球事件的衝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John Blinken)終於打破將近五年的交流空窗,終於啟動訪中行程。2018年10月龐培歐(Mike Pompeo)訪中以來,美國將近五年的時間未曾有高階外交官到訪中國,使得此行帶著重啟美中關係的意涵。雖然美中接觸本身就是一項里程碑,但是布林肯訪中的背景不若以往從容,甚至還得面對中國「極限思維」的挑戰。

 

中國視會談為籌碼而非目的

 

但是中國在乎的不是美中會談的進程,而是試圖以會談作為反轉美中關係的籌碼,因此在布林肯確定行程之前,中國不斷的在政治和地區安全施展連續性的間接壓迫。由於在議題和形式上已陷被動,使得布林肯在俄烏戰爭等重大國際議題未能得分,反而在形勢上為中國詮釋的「峇里島共識」背書。

 

雖然美中關係的結構性問題肇因於權力抗衡,但是在21世紀高速全球化的背景下,造成今日西方國家與中國在「去風險化」的拉鋸。然而,美中之間關鍵的底層問題,來自於中國尚未以超越美國來證明自身文明價值的優越,在北京內部「東昇西降」的氛圍之下,更在意如何從各個小地方贏過美國,使得毛澤東時代的「極限思維」再度被提倡和重視。

 

「美國反對美國」制約布林肯

 

在布林肯來訪之前,中國便以「極限思維」在經貿和軍事上預先準備,甚至以一套「美國反對美國」的劇碼,層層壓縮布林肯的對話空間。中國先以國內市場邀請美國企業家訪中,藉由盛情迎接廣受全球創業者崇拜的馬斯克(Elon Musk)和蓋茲(William Henry Gates III),造成美國經貿議題的壓力。等待布林肯來訪時,卻以司長層級的安排挫其鋒芒,中國在國際企業家面前呈現經濟熱絡,且商機無窮的開放形象,反襯西方「去風險化」和「脫鉤」論者的不切實際。

 

中國能邀請蓋茲與馬斯克訪中,也是由於兩人在現況各有可趁之機。蓋茲陷入性醜聞疑雲而離婚,損害公共形象需要另起舞台轉移焦點,馬斯克同樣在財務上有著極高的槓桿,無論是SpaceX還是Tesla都有著財務計畫的挑戰,登陸火星願景雖有理想性,但以美國舉國之力的技術都還在嘗試再度登月。此時中國的邀請給予兩位企業家極大的面子和外溢效應,也因此兩人甘願成為中國推動全球化的符號。

 

中國這套「美國反對美國」劇本,更是為諷刺以創業聞名的加州在資本主義上的問題。在矽谷銀行倒閉潮發生後,兩大領袖赴中國尋求機會,但在洛杉磯卻有上萬人以車為家,失衡的貧富差距與政治利得,成功的讓中國介入美國社經結構縫隙。在反制美中貿易戰方面,中國甚至還能進一步與全球性的創業領袖連結,從其個人的關係網路與社群,從而繞過西方對中國的政治與法律制約,尋求人工智慧和半導體產業所需的科技資源。

 

「極限思維」是會談的後設背景

 

在5月份的國安委會議上提出「極限思維」之前,中國已默默實行一段時間,以此建構本次會談的後設背景。在經貿方面,中國調查商業情報聞名的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以及對美光(Micron)採取進口反制,一度造成該公司股價下滑2%,將壓力轉嫁至企業身上,使得美國不得不重視與中國接觸。軍事方面,解放軍持續在台灣海峽和南海逼近美軍和印太周邊國家,造也是基於一樣的模式,藉由「極限思維」造成間接壓迫,使得美國不得不尋求恢復與中國接觸。

 

布林肯訪華成行之後,中國更進一步將「極限思維」轉化至外交場合,以「中國特色的外交」舉行會談。中國延續中亞峰會成形的天可汗場面,對美國擺出上位者的姿態。會談期間中國展現獨樹一格的座次,以獨尊一席的「ㄇ」字型座位凸顯主位,美中官員則分坐左右兩側,使得布林肯的位置在視覺上呈現以下拜上的構圖,儼然是中國理想的國際秩序縮影。

 

「峇里島共識」猶如美中版的「九二共識」

 

在中國的盤算之中,美中對話能否有進展並非重點,而是如何讓布林肯此行發揮對中國有利的政治功能。在2022年峇里島的G20峰會,習近平在與拜登的會談指出,「台灣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也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今次透過布林肯之口表述「拜登多次表明不支持台獨、無意將台灣用為遏制中國的工具。」重新詮釋為美中之間有一個「峇里島共識」,猶如「九二共識」的在兩岸關係的作用,作為未來美國與中國接觸必要的政治基礎。

 

美國此行的收穫僅限於環境和經濟的非政治議題,布林肯於會後指出中國承諾不輸出殺傷性武器予俄國,今年3月份德國總理蕭爾茲同樣也獲此承諾,但是在4月份烏克蘭提出的報告指出,俄製武器的中國零件組成增加,在軍民兩用領域的灰色地帶上,並未能有效影響俄製軍備的供應鏈。

 

不確定性的壓力迫使對手退讓

 

誠如學者唐安竹(Drew Thompson)所論,中國宣稱修復兩國關係的責任在美方,且愈來愈不願妥協。中國關切的是美國應減少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並且不得干預台海問題,對於美國的訴求則不置可否,並且希望美國順著中國的訴求表態。布林肯會後表示,中國拒絕他此次訪中最優先事項,也就是恢復軍方之間的對話機制,未有所獲之外還被動陷入「峇里島共識」,讓整場會談的節奏陷入中國擅長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在「極限思維」的指導之下,中國為取得政治目的甚至可以暫放經貿和外交議題,只為讓中國在大國競逐上取得勝利,溝通與否並不重要。中國推動軍改時,軍中不乏擁護「朝發夕至」而獲重用者,未來也將成為外交和其他系統的主流論述。「極限思維」未必是要為戰爭準備,但是透過極端的表態卻能轉嫁壓力,讓對手畏懼不確定性而讓步,未來恐將屢試不爽。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